山寨电子产业已走到十字路口 产业整合已来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山寨电子产业已走到十字路口 产业整合已来临
2010年05月11日 09:02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深圳到底有多少个山寨老板?山寨电子厂商的数量又有多少?没有权威数据来回答,但多如牛毛的说法大家都认可。经过两年多发展,山寨电子产业这朵“恶枝花”已是漫山遍野地开放。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山寨电子产业面临的转型是必然的,一个行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模仿阶段。

  山寨,英文翻译为CHEAP COPY,即廉价的复制品。它萌芽于2000年早期,爆发于2008年,经央视曝光后成为一个红透中国大江南北的社会性词汇。

  经过几年的发展,山寨产业在模仿与抄袭的“原罪”下顶风成长,在珠三角尤其是深圳一带,这朵“恶枝花”的开放早已是漫山遍野。

  如今,在苹果iPad面世之际,记者深入山寨产业的“心脏地带”深圳华强现场探访,试图寻访山寨产业的真相与出路。从今日起,本报连续推出三篇有关深圳山寨电子产业的独家调查,敬请关注。

  iPad上市引发新一轮山寨潮

  深圳半导体行业协会产业研究组组长潘九堂指出,任何一项高端电子消费品,一旦走向平民化路线变成普通消费电子产品之时,就是山寨产品大爆发之日。无疑,iPad从一开始走的就是消费电子路线,深圳的山寨企业绝不可能放弃如此良机。

  时间是下午6点多钟,虽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刘海峰所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很多工人们仍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而这家工厂所在的工业区里,多辆卡车载着各种箱包进进出出,一片忙碌。

  这是一家离著名的深圳盐田港近在咫尺、位于深圳关外盐田区北山工业区的微电子企业——深圳中显微电子有限公司,以生产触摸屏为主营业务,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触摸屏电脑和掌上电脑,刘海峰正是这家企业的常务副总经理。

  由于正赶上盐田区区长视察参观北山工业园,刘海峰的公司忙于接待,记者的采访活动也被相应顺延,当参观中显公司的生产车间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

  “国产的iPad触摸屏电脑已经问世,预计到6月份后市场空间将会迅速打开。”刘海峰告诉记者,他们是国内首家生产国产iPad触摸屏的企业,该产品正是国产iPad的重要核心配件,目前深圳达尔克生产的国产iPad已经正式上市,预计销售很快会达到10万台,他们工厂作为达尔克的上游供应商,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以抢占国产触摸屏电脑带来的第一波商机。

  刘海峰所指的达尔克实际上是香港达尔克集团位于深圳南山区南山科技园的一家电子产品终端制造子公司,3月底,该公司和中显公司还专程为了他们全球首款多点触控双屏智能电脑——即传说中的国产iPad来北京做了一场产品推介会。

  如今,在苹果新一代产品iPad正式上线之际,深圳已有不少企业纷纷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而深圳的山寨电子行业界也是在新一轮山寨潮面前山雨欲来风满楼——新一轮的山寨潮即将来临。

  “不是有可能,而是一定。”对于iPad能否引发新一轮山寨潮的问题,著名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山寨企业本身虽然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要弱,但他们的市场反应能力却是相当快,一旦新一轮消费电子产品概念潮来临,很快就会引起模仿潮。

  不过,在刘步尘看来,恐怕由iPad引发的这一轮山寨潮又将给“中国制造”蒙上一层阴影。尽管国产iPad实现的各项功能的技术路径和苹果有着本质的不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但刘步尘认为,不管山寨企业通过何种手段逃避法律的约束,但不管怎么说,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不尊重别的企业创新的“原罪”难改。

  “别人花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时间辛苦研发的产品,山寨企业怎么可能在短短一周内做得出来?”刘步尘说。

  其实,持有刘步尘这种观点的业界人士并不在少数。山寨自诞生以来,关于山寨是民族产业还是糟粕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一直游走于法律与道德边缘的山寨产业,也不断饱受着侵犯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窃取对手创新的果实等重重指责,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人将扼杀了民族创新动力、损害中国制造的形象等罪恶的帽子扣在了山寨产品的头上。而山寨电子产业,更犹如是从罪恶枝头上长出的一朵花,尽管出自罪恶之手,但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这朵“恶枝花”却在世俗的复杂眼光下越开越大、越开越艳。

  山寨“恶枝花”的疯狂绽放

  尽管山寨头上被扣上各种各样的难看帽子,被不少业界人士看做是原罪难改,但就是这样生长于罪恶枝头的一朵花,却在各种流言蜚语中疯狂绽放。记者从深圳前线的业界了解到,如今,进入山寨电子行业的入门门槛低,大量的新厂商不断涌入这个行业,山寨产业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规模。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