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政策破茧 商机诱人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电子支付:政策破茧 商机诱人 (2)
2010年05月04日 13: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企民营

  央行表态一视同仁

  中移动参股浦发银行剑指手机支付,中国银联联手paypal进军跨境支付市场。今年以来,电子支付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开始吸引了国有资本的关注。

  然而,在电子支付市场,嗅觉灵敏的民营资本早已经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易观国际2009年12月发布的《中国电子支付市场蓝皮书》显示,中国电子支付市场经过10年的发展,年度交易规模已经接近6000亿元,成为中国金融支付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行业前几名均为民营公司。按照这一井喷趋势,两年内其交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国有资本背景,在这场竞争中,是否会受到央行监管层方面的优待呢?对此,央行明确表示,将“一视同仁”。例如,对于中移动等国资巨鳄的加入,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明确表示,无论是电信业,还是银行业,在中国都带有行业垄断的色彩,其行业分工如同“井水”与“河水”一样分明。跨行业经营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和规范管理。欧阳卫民还提醒业界,电信企业注资银行,始终与银行是一种投资入股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电信企业因此就具有直接从事某种金融业务的身份或者便利。从事支付业务的主体,必须是一个支付组织,与其背后的出资主体等应在业务、资金、经营活动等方面划清界限。

  央行对民营电子支付企业的积极态度,被业界理解成积极推进颁发电子支付牌照。另据消息人士透露,首批电子支付牌照将在2010年内推出。一旦获得牌照,电子支付企业纳入超级网银的时间就指日可待。

  互联网分析机构正望咨询分析师吕伯望认为,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不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面临的政策环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事实上,互联网一直是民营资本占主导的领域,国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也一直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

  吕伯望认为,央行在对第三方支付管理的上述表态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决定第三方支付组织能否获得牌照,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金融业背景,也不是看其背后的出资方是国资还是民营资本,关键是看支付组织本身的规范程度。

  手机支付迎来井喷式增长

  业内预计,在三大运营商及中国银联的推动下,2010年将会是国内手机支付井喷式增长的开始。到2012年,国内将有超过3亿移动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元。

  东兴证券研究员王玉泉认为,在移动运营商的全力推动下,我国基于SIM卡的手机支付市场将出现井喷增长。以运营商为主导、银行和第三方辅助的业务模式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特点。

  2008年,中国移动选取湖南和广东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湖南移动手机钱包是国内试点中功能最完善的项目。在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郴州四个城市,湖南移动的手机钱包项目已经由原来移动公司内部试用向社会公众推广,安装手机钱包POS机逐渐扩展到公交车、彩票、图书等领域,消费账户包括话费账户、中间账户、银行卡账户。在湖南省政府的引导下,湖南移动还与湖南银联结成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

  按照目前湖南移动的移动支付利润分配模式,产业链各方主要从手续费中获得利益,手续费为交易金额的0.8%。具体来说,发卡行将获得手续费的60%,湖南移动获得手续费的15%,湖南银联15%,终端投资方10%。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全国推广手机支付的相关业务,其现场支付还是采用代收费的方式,与银行卡绑定的支付业务尚未推出,可以在星巴克等店铺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内刷手机消费。

  此前中国联通也发布了首个基于3G网络的增值服务,即基于非接触式通信(NFC)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用户可以通过购买内置NFC芯片的联通3G手机及购买NFC手机挂坠等来实现手机支付。

  在电信运营商大举跑马圈地的同时,中国银联在积极寻找支付结合手机的机会。3月18日,中国银联宣布,公司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已经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试点地区扩展至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等六省市。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称,目前中国最大的手机现场支付商户群已经在银行卡产业内初步形成,2010年底前商户数量预计达10万家。

  如果巨大的银行卡市场被启动,这将是我国手机支付市场快速发展的另一大推动力。

  王玉泉认为,“我国累计发行的银行卡已经超过20亿张,其中仅信用卡就达到1.75亿张。但是这么巨大的发卡量,我国支持刷卡的受理环境一直跟不上,这是银联开始大力拓展手机支付的动力。”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