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流量移动逼近固定 个性化服务成主流(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全球互联网流量移动逼近固定 个性化服务成主流(3)
2010年03月31日 14:10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产业链的拓展中,盈利模式变革不可避免

  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和用户日常生活习惯的悄然生变不无关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其中手机网民在去年一年内增加了1.2亿,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这将意味着我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这种渐变反过来又大大抬升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商机。曾有评论人士做过一个大胆的预测,如果今天的PC互联网是3亿左右的用户市场,带动了接近一千亿的产业,那么,移动互联网在3亿用户基础上爆发出的产值将是中国经济的全新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条全新产业链上,提供移动支付、手机浏览器、各种手机应用软件、娱乐等不同服务的公司不断出现,无线网络联盟打造出全新的产品商圈经济与生态链;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手机浏览器、手机软件客户端、IE浏览器等方式实现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产业链的拓展中,盈利模式的变革不可避免。在苹果创造的利益链条中,苹果提供AppStore的平台,开发者把各种软件上传到其中供用户下载使用。由此产生的两大利润:一是流量费,归提供网络服务的运营商所有;二是用户付费下载软件的收入,由苹果和开发者三七分成而得。这个由苹果率先树立的行业规则让众多后来者相互跟从,但对眼下的中国市场而言,还只是个美好的遐想。

  鉴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习惯和市场体制,“三七开”模式在中国市场强推恐要受挫。中国用户目前为止还不太愿意接受收费模式的下载使用。但这在全球的互联网业务和行业中,却被业界视作大势所趋。

  不单是手机业和互联网业必须面对,传媒业和出版业也无可回避。据国外媒体报道,新闻集团日前宣布,旗下《泰晤士报》(The Times)和《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网站将从今年6月开始收费。用户付费后可以同时浏览两个网站。

  互联网业务扩散加速倒逼网络升级,宽带大提速国内外共识

  随着移动互联网内涵外延的不断拓宽,一场席卷电信、金融、IT和传媒等多行业市场格局的变迁大戏,正在轰轰烈烈地上演。对国内运营商而言,这是一大机遇与反思。因为巨大的信息融合和市场拓展商机中,人们往往容易忘了最基础的网络承载能力和技术升级,这尤其值得中国国内运营市场警惕。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宽带大提速已成为一种潮流。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将宣布一项重要的宽带网计划,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目前的宽带网速度提高25倍。韩国、新加坡、瑞典、芬兰等国也纷纷推出100Mbps宽带计划。

  据报道,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朱利斯?吉纳考斯基透露,将在2020年前向美国家庭提供更快速的网络,包括向1亿美国家庭提供速度为100兆的网络,还计划在2020年前向学校和政府部门等社区机构提供1Gbps千兆高速网络。

  欧盟委员会近日推出的“欧洲2020战略”也指出,到2013年,全面普及宽带网;到2020年,所有互联网接口的速度将达到每秒30兆字节以上,其中50%家庭用户的网速要在每秒100兆以上。

  芬兰交通与通信部表示,芬兰政府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底前,让至少100Mbps速度的宽带接入成为芬兰人的法定权利。芬兰最大有线电视运营商Welho日前宣布推出最快200Mbps的宽带业务。

  瑞典政府的目标是要将宽带接入的速度提升至100Mbit/秒。

  韩国通信委员会近日宣布,韩国将在2013年前建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网络,网民只需用一两秒钟就可成功下载一部电影。

  新加坡政府推行的“iN2015”计划中,有一部分是铺设速度为1Gbps的光纤入户FTTP网络。

  当100兆超高速宽带普遍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目标和市场主流时,我国在用户宽带接入速率、普及率、业务应用等方面便不免相形见绌了。3G时代的到来,运营商在憧憬市场诱人前景的同时,切勿忘了最根本的网络优化是否跟得上市场。

  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日前宣布,将于4月1日起推出商用版3G无线宽带套餐,该套餐分为100元全国、150元本地、200元全国、200元本地、300元全国共计五档,目前该套餐的资费已经出炉,新老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于4月1日起开始办理。

  业内人士对此认为,国内3G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亟须找到良好的服务形式,构建动态的商业模式。这可被视作宽带大提速的一个升级版的市场要求。  本报记者 廖鸿翔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