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动手机支付“方向存疑” 谁家受益仍为变数(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中移动手机支付“方向存疑” 谁家受益仍为变数(2)
2010年03月25日 08: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移动支付“钱景”诱人

  随着3G业务的推出以及我国手机用户数的快速增加,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速度必然逐年加快。根据中国银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银联的移动支付定制用户总量突破2100万户,全年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同比增长56.6%和20%;而全年互联网交易额同比增长60%。

  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说2009年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基础年,那么2010年就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年。中国电信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大大加快,预计到2011年,将会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确定在湖南、上海、重庆、广东4省市试点手机小额支付业务,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支付宝业务也已开始试水移动支付,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张移动支付双币信用卡。

  专家表示,移动支付在国内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目前的2亿支付宝用户和7亿手机用户都是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移动支付很可能未来两年内在数亿手机用户中迅速普及。

  不过,飞象网CEO项立刚表示,“手机支付可能不会如想象的那样乐观。3G用户数量爆发应该是在明年下半年,而手机支付业务则会更滞后一些,用户数量预计在今、明两年都难以呈现突涨。”

  他表示,“行业发展的关键催化因素包括RF-SIM/RF-POS放量、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TD用户放量和手机支付与实体金融在消费金融领域的融合等。对终端、商户(如商店、酒店、电影院)及运营管理体系(清算平台)都需要逐步进行试点的推进。待支撑平台运行稳定后,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铺开。”

  近距离支付产业链风生水起

  据业内专家介绍,手机支付分远程支付和本地支付。远程支付通过无线网络提出业务请求,本地支付是手机支持射频、红外、蓝牙等技术,实现手机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也就是目前刚开始流行的手机“刷卡”业务。在支付方式上,一种是通过手机账单收取,用户在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支付了这一费用。使用这种方式,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了信用,但这种代收费的方式使得电信运营商有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之嫌。第二种途径是费用从用户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账户中扣除,在该方式中,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信通道,将用户的银行账号或信用卡号与其手机号连接起来。远程支付基本无实体,本地支付实体则包括POS机和手机SIM卡。如果要发展手机“刷卡”业务,则必须对现有POS机进行改造或更换,手机新的RFID-SIM卡也需要用户个人支付更换成本。

  目前手机支付概念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的都是近距离支付产业链上的受益企业。

  对于近距离支付对产业链所带来的好处,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手机支付产业链包含三个环节:RF-SIM卡、RF-POS机、手机平台支付和系统解决。其中,为中移动、电信及联通等运营商提供“RF-SIM”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东信和平、长电科技、恒宝股份;二是移动“RF-POS”机提供商,目前能提供该块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有:证通电子、新大陆、南天信息。

  以东信和平为例,该公司成功入选中移动RF-SIM卡供应商,获得中移动首批RF-SIM卡约70%份额订单。而拓维信息作为中移动省级运营平台合作伙伴,目前已在湖南、云南二省运作移动支付运营平台。

  恒宝股份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SIM卡最大的供应商,在去年12月份,公司也成功的入围了中移动的SIM卡采购。今年仅前两个月,公司为中国电信支付手机终端的RF-SIM卡供货超过10万张,单价为120元/张。其中毛利润为20%左右,而这两个月RF-SIM卡的供货量已经超过了去年的第四季度,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而一张普通SIM卡的采购价是4块钱,相比之下,RF-SIM卡的单价高出很多,一旦手机支付的市场空间被打开,公司将会明显获益。

  国金证券发布的报告也印证了RF-SIM卡对相关上市企业的好处:做RF-SIM卡包装业务的长电科技自去年四季度开始获得订单,订单规模发展迅速,目前累计出货量已达到150万片,近几个月产量都在逐渐上升,月出货量在几十万左右。预计其产品在2010年营收规模在1.5至3亿元之间。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