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从大屏幕转战客厅好似突然之间的事。在《阿凡达》余热未尽的3月,创维、长虹先后抛出了自己的3D新品。而索尼、松下、三星也于近期在美国和日本市场开始了首轮市场争夺。
而在一窝蜂似的新品拥堵背后,是企业对于市场小心翼翼的试探。有业内人士表示,3D现在正是概念普及阶段,不管前景如何,企业的心态必然是“人有我有”。另一方面,内容诟病亦如蓝光来时般呼啸而至。
这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一个新兴产业启蒙时,产业的率先推进、标准的制定对于今后话语权的掌握至关重要。但是不经市场的焠炼,这些又宛如空中楼阁。无奈在今天的数字娱乐时代,这不是终端企业可以决定的。
3D电视扎堆亮相
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昨天透露,从3月到6月,主流的电子厂商都会发布各自的3D产品,不仅包括电视,还有3D相机、相框与DV等。“这是趋势,是人追求立体影像时代的到来。”
创维数码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钟志峰透露,创维英47寸3D电视将于5月正式在广东上市,定价肯定会高于同尺寸液晶电视。此外,上市后3D电视不会大面积铺货,而会选择人气较旺的家电连锁先行探路。“最先购买3D电视的肯定是那些对价格不敏感、赶潮流的消费者。”
索尼方面则透露,产品6月上市,目前还不接受预订,“今年销售的主流产品肯定还是LCD、LED。”长虹的产品也是在五一前夕铺货到终端。
记者在发布会上观察到,部分企业对于3D“圈地”心态明显。有企业人士表示,“我们会少量铺货,更多是展示的作用,毕竟消费需求不会太旺盛。”甚至企业内部也有人士表示自己不看好3D。尽管如此,各家企业都不甘人后。
此外,本报记者体验对比后发现,在用眼舒适度、立体呈现、以及色彩对比等方面,不同品牌已能感受到较明显的效果差异。不过,唐斌表示,关于3D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尚在制定当中,不仅是国内,在国际上也难以给出一套衡量3D电视优劣的具体指标。
内容制胜再次验证
3D电视在中国市场前景如何?目前还鲜有企业能给出更为具体的答案,更多是通过大屏幕的成功再旁证客厅3D的前景:2009年全球3D影院一下子增长到7000家左右,预计到2013年还要翻番,达到15000家左右。
企业亦表现得比较谨慎,康佳多媒体营销市场部总经理黄心仲就表示,很快会启动试销,看下市场反应。索尼也是要先观察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不过也有激进的企业,长虹就提出了大尺寸标配的概念,PDP电视到明年则可能逐步完全实现3D化。
不过3D电视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需要克服两大瓶颈。据业内知名专家刘步尘介绍,3D电视显像技术对显示屏及内在核心部件均有极高的要求。唐斌也表示,需要在原有的二维面板基础上进行工艺处理,比如增加一些偏光的膜,增加一些光栅,这根据不同技术而定,芯片等也有更高要求等等,3D电视的成本会增加三分之一左右。另一项瓶颈为内容,国内短期内不可能有3D电视台,要想有片子可看,要么依靠厂家的内容平台,要么依靠碟片。唐斌就认为,3D电视的切入会从大片开始,不过这意味着要购买一部3D播放器,还要购买3D碟片。
这与蓝光、电子书、互联网电视面临的境地有一定相似之处,内容决定了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企业人士抱怨,“2002年还是CR T的时候,我们就说数字电视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但到2009年,央视才有高清频道,这个时间表,不是电视厂商说了算的。”
产业链的抗争
内容在硬件终端市场的竞争中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竞争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索尼(中国)家用显示产品部显示产品科经理高明表示,索尼的优势在于有自己的3D拍摄设备,掌握最前沿的图像抓取技术,有自己的电影和音乐制作公司,不断制作内容。而且也有蓝光、电视等终端产品。“索尼是唯一一家拥有最完整的解决方案的公司。”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整机这一产品的产业链来讲,中国彩电企业已经遭遇了面板短板的困境,并通过大举进入面板和模组产业加以解决。如今在3D这个大产业链上,国内整机企业仍然不具备产业链优势,现在不可能出现像索尼那样拥有“最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
几家国产品牌不约而同的选择是少铺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片源,要等内容成熟”,虽然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
这与蓝光在国内的发展路径也有相似之处,两三年前国产企业对于蓝光碟机的态度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制约也在于片源。相对来讲,央企中唯一定位在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华录在近两年的蓝光推广中势头迅猛,一路引领价格狂降,占据了蓝光国内销售的五成市场。华录有自己的整机生产线、蓝光光碟生产线,旗下华录蓝光中心也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事Blu-rayDisc编辑制作的机构,具备内容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华录有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华录正效法索尼的发展模式推进。”
唐斌表示,如今全球的游戏规则还没有确定,如果中国的企业足够快,产业链能够完全集合,中国有可能会推出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关键在于中国的企业能不能快速形成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标准,国内外消费者能接受的标准。而这有赖于中国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国的彩电厂商在这块慢了,这个机会可能又让日韩给占去了。”
而在美国、日本,已经有3D频道,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业内人士分析,这样一个结果是,海外市场的3D市场接受程度会更高,相关产业启动也更快。即使国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储备处于同一起跑线,国外企业的产业化经验更足一些,这并不利于今后话语权的掌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