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主战场
在美国,500强企业中有90%以上使用了商业智能。要在商业智能领域赢得先机,尚属起步阶段的中国市场成为各家企业竞争的焦点。
在中国市场上,几大国际厂商占据高端市场,国内BI厂商分食低端市场。其中,信息化水平很高的金融、电信成为BI应用最集中的两大行业,约占70%的市场销售额。虽然现在尚无任何一个商业智能厂商处于市场绝对领导地位,但相比大多数商业智能厂商产品线不完整的天生缺陷或是聚焦某一块发展的思路,微软突然出击的实力开始让业界刮目相看。
第一个感受微软压力的是甲骨文。在多维分析市场上,甲骨文是进入时间最早的一家企业。但1999年微软看到甲骨文在规模上的局限性后,就在最初设计上作出调整,使微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做到TB级的厂商,在多维引擎技术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现在,微软利用自身平台的优势,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可以容易而迅速地在其BI平台上创建不同的应用,吸引客户的加盟。
微软BI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从事商业智能应用项目实施多年的北京迈思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鹏深有感触地告诉《IT时代周刊》,很少有厂商像微软如此有耐心地长期关注于这个领域。
事实上,选择一个应用平台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系统的建立需要持续支撑其业务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成长。而即使部署后,面对不断出现的科技创新,企业究竟是全部推翻重建,还是选择其中20%-30%重新投资建设,这又是一大问题。
而现实中的难题是,很多BI软件在中国部署时,听到的坏消息和好消息同样多。BI如同高级衣装定制,而非标准化成衣,每一个企业都是单独定制的。如何让客户认可?在雷鹏看来,标准化的产品和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投资与量身定制。
雷鹏认为,微软平台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过去6年跟微软在BI的持续合作让他的体会非常深刻。只有在中国有长期计划的大型软件公司才有这种耐心去持续性地维护它的生态系统,最终使它的科技和产品在中国不会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切切实实地得到应用。但落地不是产品部署上的落地,而是从中国企业的业务角度去考虑,最终怎样在投资保护和科技之间寻求一个好的平衡。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开发处高级经理沈斌对微软平台有着更直观的认识。他认为,微软SQLServer2008平台系统在易用性、方便快捷地搭建其业务系统等方面能很好地满足人寿养老股份的业务需求。以前,人寿养老股份自己定制的系统中很多报表是固定格式,不易随业务用户需求的改变而灵活变化。而且多数时间各个业务部门要求不一样,报表格式也不一样。微软的商业智能平台帮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微软商业智能平台的易用、易修改等特点让朱宁很自豪。在雷鹏的眼中,目前让他愿意紧密合作的厂商为数不多,微软就是其中之一。在业务变化非常快的今天,微软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现在,摆在微软面前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开拓市场,而是如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它在企业商业智能应用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微软的目标
微软最厉害的不仅是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而且它能够充分消化吸收对手产品的优点,然后将自己的产品做得比对手更好,进而击败它,成为市场的赢家。
自SQLServer7.0初次尝试做基本的BI功能,到第一个最完整的BI版本SQLServer2005(包括BI从端到端需要的工具、技术和各种解决方案,后来的OfficeSharepoint2007为BI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工具),从前端展示平台到后端底层数据平台,微软对商业智能的理解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平台化发展思路。
在商业智能领域,微软是第一个提出“真正做好BI的,一定是端到端的厂商”的观点。而这,也让微软赢得了市场声誉。
何谓“端到端”,微软商业智能专家朱宁博士告诉《IT时代周刊》,每一个企业都存在很多不同的数据源,如何从中抽取数据进行必要的清洗、转换及整合;怎样建立多维模型,进行深层分析;怎样通过丰富的前端展现让重要信息“一目了然”……这个将多个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解读为信息并用以指导业务的过程即为端到端。被视为单纯的数据库是对SQLServer的一种误解,其实它包括了中间层的数据转换装载工具,包括报表平台、多维数据分析平台以及数据挖掘平台。这些是构成端到端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中最基本的必要元件。
朱宁在商业智能领域颇有见解,言谈举止间并无袒护东家之意。她认为,并购容易但消化整合难。在她看来,企业进行大量并购有两个结果:一是并购后能完全融合,将两个企业变成一个企业;还有一种并购后的现象——沙拉,无论怎么融合,最后的结果还是你是你,我是我。如果一个企业买很多产品来组装一个解决方案,就会发现每个产品版本和补丁的不同会给企业增加很多后续的麻烦。微软的并购属于前者。历史上,微软进行过很多并购,但融合难的问题并未困扰微软,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微软每次买来一个好的产品就能消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