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通高价卖iPhone有理:寄望普及3G很天真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中联通高价卖iPhone有理:寄望普及3G很天真
2009年10月23日 14:03 来源:通信产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中国联通公布了iPhone(手机上网)销售方案,其中裸机最低4999元,而签约版最低5999元。对此业界普遍认为,该资费定位过高,难以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应。

  但事实上,纵观当下手机市场整体特点,尤其是3G手机市场特点,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与其说是中国联通定价错误,不如说是大家对联通iPhone真正定位的理解错误。

  高价有理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中国联通引入的iPhone是3G版本,其面对的竞争者是3G手机。目前,3G手机整体价格偏高已经是事实,尤其是在TD以及EVDO手机市场中,手机价格整体偏高的结构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而iPhone作为一款杀手级终端,定价偏高完全符合市场规律。

  其次,多数批评者认为,iPhone水货版比联通版便宜近2000元,这将导致大量用户转向水货市场,联通也就必将相应受到冷落。但事实上,这样的逻辑并不适用于当下的手机市场。

  众所周知,水货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市场国际品牌的头等问题,几乎每一个国际手机品牌都遭受着水货市场的竞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手机品牌都生存的很好。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手机品牌就是多普达,据统计,几乎每一款多普达主打产品,其行货价格都比水货价格高近一倍,差价数千元的手机比比皆是。以最近发布的G3 Hero为例,多普达售价在5000元以上,而同样的机器目前水货价在3000元左右。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多普达的很多主打产品都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应,例如S1、diamond等,同样让多普达赚得盆满钵满。

  这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差异化的定位。水货价格比行货价格低是不可避免的,与其和水货进行价格竞争,还不如进行差异化竞争。毕竟在中国市场,中国联通还是唯一的“正规经销商”。换言之,中国联通对其自身发展的iPhone用户定位就是高端、高ARPU值的用户。对于那些价格敏感的用户,则完全可以交给水货市场。 “只要这些水货用户愿意,中国联通非常他们入网”中国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为对中国联通来说,对于那些价格敏感的用户,指望通过低价终端引导他们支付高额话费并不现实,而如果水货商能帮他们发展用户,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但很显然,中国联通版iPhone所面向的高端用户还是其重点市场对象。

  也难怪中国联通常小兵在公布iPhone合作消息时说,“我们更希望通过引入iPhone改善中国联通的用户结构。”

  而且在中国联通终端公司,联通华盛的操盘历史上,已经有非常丰富的高端手机操盘经验。中国联通和终端厂商都从其运营销售的终端中获得了空前的利益。

  最后,也有批评者认为,iPhone没有wifi就毫无生命力。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多普达、诺基亚这样的手机品牌中都同样存在的,但事实上,其产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过大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国内WiFi热点并不多,用户使用WiFi的习惯还没有被培养起来,用户对WiFi的依赖性并不如国外用户那么强烈。国内追求WiFi的用户多数都是WiFi发烧级用户,更多的水货购买者只是贪图便宜,使用WiFi的几率并不高。

  当然,iPhone作为一款互联网终端产品,其发展方向必定是需要支持WiFi的,目前来看,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补贴无用

  当然,也有从业者认为,中国联通应该通过补贴降低iPhone价格,以获得更多的3G用户以及ARPU值。但事实上,这只是部分人单方面的想法而已。由于iPhone的独特性,对于中国联通来说,与其寄望iPhone的长远利益,还不如“杀鸡取卵”。

  一方面,过多的终端补贴已经成为当前运营商的“下策”。因为终端补贴对运营商的盈利能力的创伤远比盈利来得快。对于终端非常丰富的中国联通,并没有到必须依靠补贴终端发展用户的地步。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iPhone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终端,中国联通业务无法轻易植入其中,也就是说,即使发展了iPhone用户,但是其对中国联通数据业务的拉动能力却是有限的。而在全球经验来看,即使是数据业务大幅增长的市场,其业务都来自于苹果的App Store,真正的赢家是背后的苹果,而运营商则几乎无异于纯管道。

  这显然不是中国联通希望看到的结果。而且事实上,可以看到的是,中国联通业务能力并不是强项,而这需要中国联通自身来完善,而不可能单方面依靠iPhone来提升。所以,对于中国联通来说,依靠独家销售权,高价销售,迅速获利,同时发展高端用户,或许比所谓“长远规划”来得现实的多。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