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诈骗三大困惑待解:专家称手机实名制可根治(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短信诈骗三大困惑待解:专家称手机实名制可根治(3)
2009年09月15日 09:26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集体麻木最可悲

  本报评论员 李龙

  垃圾短信是社会公害,短信诈骗是诈骗,这是共识。一个社会有诈骗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对诈骗视而不见,对诈骗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不幸的是,在诈骗短信上,社会恰恰表现出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

  不是吗?如今,当我们收到类似的骗钱短信时,扪心自问一下,有几人想到过报警呢?恐怕大多数人收到之后,看都懒得看,就直接删除了事。然而,在骗钱短信的狂轰之下,在投诉不见回音时,我们麻木了。这是何其的无奈,又是何其的可悲。

  如果说手机用户对骗钱短信麻木不仁,还只是可悲,那么社会在打击骗钱短信上的麻木不仁,则让人感到可怕。

  首当其冲就是电讯服务商,在利润的驱使下,他们可以置所有的行业规则和业务操守于不顾,明知虚假、恶意信息对社会的危害,明知一些信息是骗人害 人的,依然肆意发布,任其横行。这种毫无社会责任意识的行为是对法律法规和社会公义的蔑视与践踏,不但应该受到严厉谴责,更应受到相应的惩处。

  其次,几大运营商虽然都设立了垃圾短信投诉平台。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诈骗信息和机主们的投诉,其有没有负起“监督信息内容”的责任,其实也不言而喻。

  至于警方,对诈骗短信,虽然不可能凡有投诉就出警,但对这种明目张胆的诈骗现象习以为常,长时间不能有力打击,这其实也是一种麻木。还有工商、行业监管等相关部门,要知道,打击诈骗短信,不是简单地建几个平台就能了事,更不只是做做样子给公众看而已。

  表面上看,公众的麻木纵容了诈骗短信的泛滥。但当我们对“看客”愤其不争时,是否有必要探究一下,是什么样的土壤滋生了如此之多的麻木“看客”?也许正是相关部门对诈骗短信处理上的迟钝与麻木,让公众无法不麻木。套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公众“被麻木”了。

  一个对欺骗麻木不仁的社会,诚信度必然降低;而诚信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不容丧失。可悲的麻木,可怕的麻木。谁来唤醒这种麻木?值得深思。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