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早期心理问题
“以前说看电视害孩子,后来说是录像厅害孩子,再后来说游戏机室害人……其实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替罪羊’出现。现在,只不过网络成为最新平台,问题的根源还在家庭上。”赵春梅说,多数家长察觉不到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只有等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或不愿上学时,才意识到情况不对。这时,带着孩子去“试”各种“戒除网瘾方法”。
但是,一些打着“戒除网瘾”招牌的机构一般不去判断送来的孩子是否构成“网瘾”,只是收钱就予以“治疗”。有人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与患者聊天,有人把患者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军训”,有人用精神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一个曾去过两家以上网戒机构的少年表示,自己曾因“不听话”,被夹在只容一人屏息侧立的两堵墙之间关禁闭。还有人因军姿站不好,就被棍子打,还有各种精神折磨。他说,自己有时欲哭无泪。
家长也很委屈,认为自己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才四处寻求解决之道。一位母亲告诉记者,为了治“网瘾”,她带孩子去过各种医院,也看过专家门诊。孩子回来撇撇嘴:“不过是多了一个班主任,叨叨了几句。”因此她觉得“一般医院效果不好,一定要去专业的网戒机构才行”。
另一位王姓父亲考察了几家知名网戒机构后,选择了一家包含电击治疗的。因为他发现,“有的地方太散乱,孩子白天没事就玩沙子,不像话。这家机构孩子都穿迷彩服,整齐划一,锻炼身体,看着就正规。”
专门从事网瘾治疗的心理医生许雷霆表示,目前国内熟悉网瘾心理治疗的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医生仅对孩子进行开导,一旦孩子回到原有的环境,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同时,一些心理治疗技术没有得到理解。比如沙盘投射测验,让孩子想到什么就摆出来,借此了解孩子一些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每一次摆放方式的不同,都能投射出孩子的变化。但这样的技术在一些家长看来就是“堆沙子”,无法理解。
因此,大多数“网瘾少年”的足迹令人惋惜:早期,这是一种因经验不足或认知不够而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一旦到达某个“临界点”,又很容易被扣上“网瘾”的帽子,再被送去各种网戒机构,接受心理、身体上的各种“实验疗法”。
家长无从选择
邓森山出事后,媒体多称呼他为“网瘾少年”。但他的家人觉得,邓森山还不至于有网瘾,也没有出现不愿上学的现象,只是有点喜欢上网罢了。邓飞说,当初他们带孩子去训练营,只不过是因为“假期没事,不要吃了饭就玩游戏,去训练营锻炼一下也好”。
最直接的诱惑是,“电视台的广告说得那么好,孩子穿着迷彩服列队向前走,家长和孩子抱头痛哭,特别感人……”邓飞说。
当然,这家号称可以“戒除网瘾”的训练营,不会拒绝“非网瘾少年”邓森山和邓飞缴纳的7000元学费。
中国青年网络协会会长郝向宏指出,根据最新的互联网报告,中国现在有3.38亿网民,每六人中就有一人有网络成瘾的倾向,1100多万青少年网民有“网瘾”问题,很多家长不仅无助,而且面对混乱的市场,难以选择。
与此同时,网戒机构的宣传攻势也在铺开。在百度上搜索“网瘾”,弹出的前10条全是网戒机构的宣传。上面写着“轻松愉悦摆脱网瘾”、“省‘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基地”,还有一家写着“卫生部主管业务单位筹建”等字样。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