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偷改”承诺遭抗议 广东汕头受害最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惠普“偷改”承诺遭抗议 广东汕头受害最深
2009年07月13日 08:1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因为悄然将自己网站上有关“在产品中停止使用有毒物质,特别是溴化阻燃剂”的承诺期限进行了更改,惠普公司近日遭致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第四次抗议。

  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经理崔喜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个人电脑公司的业界巨头,惠普曾经在2007年向全球消费者做出承诺:将在2009年年底之前逐步淘汰其电脑产品(不包括其服务器和打印机线)中诸如溴化阻燃剂(BFRs)和聚氯乙烯(PVC)的有毒物质。“但是令所有人失望的事情发生了,今年年初,惠普在其网站上偷偷地把履行承诺的时间从2009改到了2011年,也没有给出在他们产品中去除这些有毒物质的具体时间表。”

  据悉,此前类似的抗议自2005年以来已经有过三次。2005年的6月、11月和12月,绿色和平连续来到惠普中国总部,责其尽快“戒毒”。

  7月1日,绿色和平还公布了第十二期绿色电子产品排行榜,全球最大的三家个人电脑生产商惠普、戴尔和联想因为推迟在2009年底之前全面去除产品中的聚氯乙烯(PVC)和溴化阻燃剂(BFRs)的承诺,而继续维持低分排名。据悉,惠普和戴尔都没有建立在他们的产品中完全去除这些有毒物质的时间表,而联想将它的时间表推到了2010年底。

  为什么绿色和平6月25日的行动只针对惠普?崔喜晶对此做了解释,她告诉记者,戴尔生产的一种台式机、一种笔记本电脑以及几款显示器都减少使用了PVC和BFRs,另有少数几款显示器甚至完全不含这些有毒物质。联想也有两款产品已经能做到不含PVC和BFRs。“惠普则落在了后面,甚至连减少PVC和BFRs的产品都没有推出。”

  对惠普的质疑及惠普的声明

  6月25日,绿色和平三名身着防化服的志愿者来到惠普中国总部楼前,他们头戴面具,扮作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将三台写着“惠普:毒”的旧笔记本交还惠普。绿色和平谴责惠普出尔反尔,不遵守自己作出的环保承诺,并要求其立即停止向消费者提供含有有毒物质的产品。随着三位身着防化服的志愿者的亮相,惠普中国总部门前很快就拥堵起来。

  “我刚买了惠普的笔记本。”一位围观的女青年忧心忡忡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原来还只以为电子垃圾回收的过程中会产生污染,但是看到电脑上大大的“毒”字还是有很多忧虑,我目前更关心的是,我使用的过程中它会对我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崔喜晶告诉记者,溴化阻燃剂在电子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会被释放出来,随室内浮尘接触消费者。同时,大部分的溴化阻燃剂具有很高的持久性,容易在环境和人体中形成生物累积,“影响我们的荷尔蒙系统,干扰内分泌,并防碍大脑和骨胳的发育。”崔喜晶说,而聚氯乙烯则是所有塑料中最危害环境的一种,丢弃后会释放出有机锡、铅、镉等有害物质,并于燃烧时产生致癌物二恶英。

  据了解,仅仅制造一台电脑就需要700多种化学原料,其中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达到上百种。“而目前个人电脑市场的五大品牌中,只有苹果和宏基还在坚守去除产品中有毒物质的时间表。其中,除了一个技术上的障碍——获得经过认证的不含PVC的电源线,苹果已经在2008年底之前完成了去除产品中所有的有毒物质的目标。”崔喜晶说。

  “如果苹果可以找到解决办法,那么其他的电脑公司也没有任何理由推托。”崔喜晶说,“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在今年年底之前至少设立一条不含有毒物质的产品线。”

  针对绿色和平组织和公众的质疑,惠普中国总部给《中国经济周刊》发来一份声明,声明里说:“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惠普已经成为企业环境责任方面的领导者,在产品开发、运营和供应链方面做了众多切实可行、有目共睹的工作,全面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到惠普公司供应链的规模和广度,我们正在对可替代品进行评估,替代品必须可以同时保证产品安全和能够大规模供应。”

  “惠普在今年已经推出几款比前几代产品使用更少BFR/PVC的新产品,同时承诺年内推出的部分新品完全不含BFR/PVC。此外,我们将继续在我们的产品中以最快的速度减少BFR/PVC的使用,直至这些材料全部消除。这将是惠普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惠普将继续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新产品和计划,帮助公司、业务合作伙伴和客户节省能源,减少材料使用,通过负责任的回收计划减少浪费。”

  而针对为什么会把时间表进行推迟以及去除有毒物质的成本有多大等问题,惠普中国公关部经理王桂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她不能提供比声明更多的信息。

【编辑:张艳红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