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融资始末
《中国经营报》:有关融资的过程,外界流传着N多版本,国美准备融资的初衷是什么?最初的谈判是何时启动的?
陈晓:融资主要是为了解决公司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客观存在的资金需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0月黄金周是国内消费的强弩之末。从统计数字上来看,黄金周一过,国美的销售业绩就像刀切一样直线下滑,掉了20%,这让我们意识到引进新资金的重要性。而大股东刚好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了问题。
但在那个环境下,即便我们有融资的需求也没有任何融资的“窗口”——所有的人想的都不是投资,而是怎样将投资的钱拿回来。这个局面一直持续至2009年3月。得益于国家4万亿救市资金的投入,国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开始恢复,也带动了香港股市。我们的融资窗口真正启动是从4月份开始的。
《中国经营报》:具体的融资方案是如何确定的?融资的底线是什么?
陈晓:公司的底线很简单,公司需要多少钱,融资的金额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决定以何种方式、或者花什么样的代价去融资,这是第一个。根据我们公司内部的财务测算,以未来三年现金流作价为依据,我们确认大概需要30亿元左右的资金,足够满足公司营运开支,应付2014年到期的可转债提前赎回的风险。理论上这些钱今天还不需要,要留到2010年。而从一个企业稳健的财务政策角度来讲,应该有这个储备,因为环境依然存在变化的可能。
自从国美出现危机以来,政府一直很关注。在宏观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各方都不希望大型企业出现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30年,如果一个大型民营企业突然被国有化,实际上是市场的倒退。同时,国美作为一个知名的零售企业,政府也不希望看到外资来控股。这也是两个底线。
在融资方案中,我们提前锁定了食草性的财务投资者——私募基金,因为私募基金是一个阶段性的财务投资,通常想的不是控股权,而是财务上的收益。而战略性投资是食肉性动物,瞄准的是控股权。国美股票复牌即大涨,投资者账面上的浮财一度翻番,相信他们也会很高兴的。
事实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停牌时国美股票价格要低于国美的实际价值,这个融资加增发的方案综合考虑了股东及各方面利益,应该是个最佳方案。
《中国经营报》:据说黄光裕跟国美方面还有一些信息传达的途径。
陈晓:传达的途径可能会有一些,但是我们之间是没法交流的,所以也不可能替他做决定。而且即使他的股票卖了,也只是个人套现,解决不了公司的资金需求。
战略调整中的国美
《中国经营报》:在过去七个月,国美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转型,由过去的“跑马圈地”转为“精细化管理”,这种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陈晓:国美经过“跑马圈地”的阶段,成为国内最大的家电链锁企业,但如果国美想在这个行业之中始终保持领导地位的话,就必须重新修正我们的整体战略,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成长模式。这意味你的合作伙伴、利益相关方对你的支持,对你价值的认同是内发性的,可以持续不断地来支持你。
《中国经营报》:你提到的这些思考,在黄光裕出事之前跟他探讨过吗?
陈晓:我们内部从2008年7月开始做转型预案,因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判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影响一定是全球性的,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预期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后,中国市场会受到冲击,然后2009年会更艰苦。从那时开始,国美内部就已经开始转型。
《中国经营报》:我感觉国美这次转型带有明显的陈晓特性,无论是精细化管理还是和谐共赢的零供关系理念,都是你在几年前经营永乐、组建中永通泰时就坚持的,你是如何推动这次转型的呢?
陈晓:我的推动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环境,企业要高速成长,必须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把这样的一个态势和这种转变摊在大家面前展开分析,理智的人都会接受。在战略转型方面,国美管理团队已经形成了共识。不光是国美,我想所有的零售企业这个时候都在面临挑战。
要优化和调整门店的网络结构也是一样的道理。整个国美体系有1300家店,因为它是在这几年里高速发展的过程里面形成的,一定有好店有差店,不可避免。我们的原则就是关无效店,扩大有效店。
《中国经营报》:国美对永乐和大中的整合相对比较顺利,对三联的整合则是状况不断。在企业整合方面,国美哪些经验可以总结?三联的问题将如何解决?
陈晓:客观地讲,对永乐和大中的并购我们还没有做到最佳状态,没有将并购来的资产充分开发利用,缺乏一个很清晰的品牌策略,所以说在国美未来的战略里面,会对品牌进行重新梳理。
对于三联的问题,我只能说国内资本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梳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事实上,国美与三联的老股东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东利益了。下一步我们会腾出更多的精力解决三联的问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