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视购物让人爱恨相交。
让人爱恨相交的,还有电视购物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边缘的企业生态。
毫无疑问,发轫于1992年的中国电视购物渴望翻开新的一页。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获悉,《电视购物节目标准》和《电视购物行业标准》正在编制中,前者有望年内出台。“两个标准”让监管上位。监管之下,自律却是中国电视购物最后的救赎。
祸起“乱象”
电视购物曾经看上去很美。有人断言,第三次零售革命来了。有人惶恐,商场、超市的敌人来了。
从商业角度看,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零售模式扩大了我国多渠道流通领域,成为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成就之一。统计显示,2003年至2005年,中国电视购物每年增长幅度为25%,2008年增长高达30%,市场规模过百亿元。有人乐观估计,到“十一五”末,全国电视购物市场规模可达2500亿元。
从商誉角度看,电视购物却备受置疑。产品质量低劣、广告虚假夸大、产品问题没有售后服务、发生纠纷后又难以维权等严重问题屡屡出现。在今年3·15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3992件非现场购物申诉中,电视购物投诉达1731件。“乱象”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电视购物的信心,也阻碍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乱象”背后无法回避的是中国电视购物的“前世今生”。
在国外,电视购物已有近40年的历史。1992年,电视购物进入中国,经过“井喷”式发展,到2000年已有上千家公司,行业收入一度达200多亿元。
成败皆萧何。在对产业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一窝蜂上马的电视购物产品搅乱了市场正常秩序,行业管理也处于真空地带。在2000年底,随着广告夸大宣传、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欠缺等问题的逐步显现,电视购物市场规模急剧萎缩。行业规模大幅缩水,从千余家公司锐减到不足百家,行业收入缩水至不足40亿元。
2003年、2004年外资电视购物充当了当时中国电视购物的救赎者。随着韩国现代、CJ、LG等外资电视购物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电视购物市场又逐渐活跃。
好景不长。甩脂、增高、减肥等产品的大量虚假宣传,再次将电视购物推向了“信任危机”的境地,直接导致了2006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对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等五类商品的禁播令。据不完全统计,“禁播令”将全国电视购物20%的失范企业“清场”。
2007年“候总”现象出现。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以橡果国际为代表的广告短片购物和以湖南快乐购为代表的家庭电视购物并存发展局面。据悉,中国目前拥有电视购物运营商近百家,橡果国际、快乐购、东方CJ及七星购物位居前列,它们占有50%以上市场份额。
然而,两次大起大落的中国电视购物市场依然我行我素。
由于市场进入门槛低、利润回报率高,大量“皮包公司”不断涌现,质量不实、广告虚假、投诉无门等问题让人看到更多的是乱象。
据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统计,今年一季度受理的电视购物类投诉较上季度增长了102%,达到1515宗,投诉涉及产品近400个。同时,假冒公司、假冒产品的“傍名牌”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另一个行业之困。互联网上有多家与橡果国际、东方购物等知名公司雷同的购物公司,大多名字仅一字之差,更有甚者直接克隆网站。2009年央视‘3·15’晚会对骗子电视购物公司进行了曝光,在沉寂几天之后骗子公司又死灰复燃。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电视购物专业频道仅10家左右,而实际运营的购物频道超过百家。
“表面繁华之下,鱼目混杂,整个行业陷于混乱之中”,湖南快乐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刚说,“电视购物这个行业实际上已面临生死存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