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新宠”。近来,从“网络虐猫事件”到“很黄很暴力”事件,从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到“赤裸特工”事件,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这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调查”、“审判”,结果往往是公布个人信息令其无所遁形,有时更伴随过激性攻击言辞与行为,令这些“搜索对象”的身心遭受恶性压力。
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
“很黄很暴力”事件,成了2008年初国内最受关注的网络事件。仅仅因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北京一名13岁的中学生成为“人肉搜索”的受害者之一,她的个人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部曝光,网上还出现了大量“恶搞”其个人形象的视频片段……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遭遇了“人肉搜索”的无妄之灾后,身心严重受伤。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在向私刑的性质发展,亟待接受法律的规范。“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更多来自法律界、社会学界、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呼吁,提供“人肉搜索”功能的网站应当自我约束,并承担起保护每一个上网公民隐私权的法律责任。
人人可以参与,让人人都能成为“网络侦探”的“人肉搜索”,是互联网上最为“一呼千应”的游戏。窥探网络事件、网络人物的背后细节、隐私、背景,也成为互联网上一些群体最为热衷的活动。
互联网专家指出,“人肉搜索”的对象几乎没有限制,物、事甚至人都可以称为搜索的“猎物”,但最具争议的还是对人的搜索。来自五湖四海、成千上万个人通过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就能掌握这个人的所有信息。“网络侦探”们在寻找事实真相的同时,往往也“人肉”出了当事人的照片、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更多个人隐私。
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广,“人肉搜索”的效率和成功率要比传统搜索方式高很多,热衷于此的网民往往通过“人肉搜索”成群结队公开评论,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入侵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已带有“网络暴力”倾向。
超越了法律与道德底线
“人肉搜索”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今年以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人肉搜索’是网络优势的体现,这是一种不可控的自由。”“拼命地去曝别人的隐私其实就是为了正义。”“很多时候那些不道德的事情让人感到气愤,之所以要把他找出来就是想给他点教训。”互联网上,“人肉搜索”不乏大量支持者。
一个在网上多次参与“侦破”并自称“网络福尔摩斯”的上海女白领说:“‘网侦’有时就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她举例说,自己第一次参与网上侦破,缘起于网上著名的“海艺学生虐师事件”。“当时就和网上的好友一起通过视频截屏以及服装上的细节来进行分析排除,最后大家得出了该学生到底来自哪所学校的结论,最后在大家的声讨下,这个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向老师道了歉。”
反对者则指出,在大量“人肉搜索”事件当中,“网络侦探”们已经超越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侵犯当事人隐私权,而“人肉搜索”的衍生产品往往是威胁、中伤、暴露隐私等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精神伤害的违法行为。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的张健敏说,以“很黄很暴力”事件为例,被搜索者仅仅是个孩子,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仅仅是因为某些话说得不够得体,就沦为“人肉搜索”对象,遭遇了肆意的攻击、侮辱,这种行为暴露了我国互联网文化的某些畸误与偏差。
社会学家于海也认为,执行“人肉搜索”的“网络侦探”们往往是借着“行善、寻找真相”的名义去追究别人的过错,却在这一过程中越过了道德界限,其性质类似于“执行一种私刑”,从而违反了另一种更大的正义,这是互联网上可能发生的事情。
谁来承担侵犯隐私责任
“我们每个人必须问问自己,如果自己被‘人肉搜索’了,会有何种感受?”张健敏呼吁,不能放任“人肉搜索”影响社会安全。近来各种网络调查都显示,网上不少群体乐于做搜索“猎手”,但普遍不愿成为被搜索的“鱼肉”。
“人肉搜索”是否违法,关键在于是否侵犯了隐私权。法律专家指出,我国《民法通则》上有关于保护个人隐私比较原则性的规定,关键在于一项行为的产生,是否对被披露人的社会形象产生损害。那么,谁来承担侵犯隐私的责任呢?
上海市律师协会电子商务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商建刚律师曾是美国哈佛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他认为,“人肉搜索”过程中,一旦发生侵权、违法行为必须由论坛的管理员、网站的开办者来承担责任,因为网站提供“人肉搜索”是一种商业模式,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而发帖者一般来说很难被追究,发帖可以看作一种行为,并非违法的主体,而是客体,主体还是网站,而进行转载的网站也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除了侵犯隐私权与引发“网络暴力”行为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缺乏法律规范的“人肉搜索”,正在各大网络的激烈商战硝烟中走向商业化应用之路。商建刚说,目前国内的“人肉搜索”已经渐成一种商业模式,已经有许多大的互联网公司和大型的搜索引擎参与其中。“我们应健全法制,管住网络服务提供商,让他们负起责任,确保‘人肉搜索’不触及法律底线。‘人肉搜索’这项业务本身没有问题,但开展须规范管理,可以搜索、不得侵权。”商律师认为。
张健敏也认为,政府对于国内所有提供“人肉搜索”服务的网站应加强管理,让它们在服务条款中严格界定属于威胁、中伤、诽谤、猥亵或其他有悖道德或违反法律的行为。(新华社上海7月6日电)
相关新闻
大学生遭“人肉搜索”被逼休学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重庆某学院大三学生“Die豹”(网名),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死的人不够多”等言论,网民纷纷指责她“没人性”。
5月16日,“Die豹”创建了“马甲帮的口水淹死Die豹”小组,为自己辩解。当晚,她在自己建的小组发出道歉信,但被骂兴正浓的“马甲帮”认为没诚意。
不久,除了“Die豹”的真实姓名,她的生日、身高、血型、星座、宗教信仰、通讯地址、邮箱、电话、QQ、MSN、中学和大学就读学校及入学时间等真实资料,全部被公布了出来。
5月17日22时52分,有网民把“Die豹”的一些言论、照片链接和真实资料,贴到了百度贴吧的“重庆某学院吧”里。20多分钟后,即有该学院学生回应,“拉出去砍了”。一个多小时后,“Die豹”的同学认出了她,并公布了她的真实姓名。
此后,“Die豹”的妈妈被电话骚扰。有不少人打电话到她的学校,“说要来学校打她杀她”,本班同学也有要打她的,把她“吓惨了”。于是在5月19日这天,“Die豹”主动提出休学一年,“回避一下”。
新闻链接
“人肉搜索”源于七年前
“人肉搜索”这个名词的形成源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
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后来很多人质疑,大家就去查找,最后找到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这件事在当时的网络上影响较大,最后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动开始增多。
“人肉搜索”的几次事件
“女子踩猫”事件
2006年,有网民在网上公布一组虐猫视频截图。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们愤怒并启动“人肉搜索”。网民们靠视频截图中出现的大桥,认出了视频拍摄地点是黑龙江萝北县,并迅速挖出了踩猫者,一位离婚的中年护士。尽管并没有触犯法律,该护士仍然被单位解职。
“铜须门”事件
2006年,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称自己妻子有外遇,并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5000字的QQ对话,慷慨激昂地痛斥与妻子有染的小人物“铜须”,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短短数天内,网民搜出“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用各种方式羞辱其尊严,把他逼出大学校园。
“流氓外教”事件
2007年,有一个“外教”在自己博客上写自己与多少中国女人发生性关系。这一博客被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张结海披露,引起了全国性的“网络通缉令”。很快,行为艺术家承认,“流氓外教”是自己搞的“行为艺术”。
“天价头”事件
2008年3月29日,郑州媒体报道,两名14岁女生在“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4月1日,全国各大媒体对此跟进报道。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