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备受瞩目的巨额收购案,确实有望让“新郎”惠普成为蓝色巨人IBM的最大竞争对手。但也可能是它的一场豪赌。
首先,IBM早已是全球IT服务的先行者。早在1994年,它便开始转向IT服务模式。借助初期互联网的高速成长,IBM有意扩展服务部门,在系列并购基础上,1995年超越了EDS,成为全球第一大IT服务商。
1998年,其服务营收占据总营收的35.4%,在经过PC业务剥离之后的第三年,服务营收占比高达54%。
相对而言,多年以来,惠普转型缓慢,目前,其服务业务所占比例还不到整体营收的16%,这意味着,惠普的净利润不及IBM。
其次,即使借助现有的数据来粗略计算,“联姻”EDS之后,惠普的IT服务总营收仍落后IBM约150亿美元。而在高端IT服务领域,无论惠普还是EDS,也都远非IBM的对手。
而且,事实上,辉煌一时的EDS,去年营收虽高达221亿美元,但净利润却只有7.61亿美元。EDS员工总数高达14万名,几乎接近庞大惠普(17.2万人)的员工总数。几年来,EDS有些激进的人海战术,已成为严重侵蚀其获利能力的重要原因。
这表明,在人力资源上,双方将势必经历一番大规模的整合,尤其是人力裁撤。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产生文化与原有商业模式的冲突。惠普从车库走出来的家族文化体制,以及其目前企业类与消费类业务并举的模式,很可能成为整合动荡的因素。
这对它来说,已有先例,2002年收购康柏之后,它曾一直处于调整之中,从而被戴尔超越,宏碁也在欧洲市场成为领先者。这一局面,伴随着IBM剥离PC业,甚至一度引发业界对惠普PC业务命运的高度质疑。
而巧合的是,EDS与康柏一样,位于得克萨斯州,它们与惠普的硅谷文化、车库文化之间,更像牛仔遭遇体面的社会精英一样存在矛盾。
此外,惠普并购IT服务业务,与目前这一产业全球分工有些相对背离,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竞争者,诸多印度企业如Infosys等正适应巨头转型,从中抢夺外包商机,即使是IBM,其许多IT服务项目也已借助第三方力量。
这也意味着,此项并购案,目前还只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整合。对于惠普公司来说,或许更像是一场赌博。 (王如晨)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