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08中国通信经济年会暨北邮MBA新年论坛”上,中移动数据部总经理高念书透露,公司确在与苹果公司就引入iPhone展开谈判,但苹果给出的态度是想成为价值链的控制者,希望从中移动获得20%或者30%的分成,因此遭到拒绝。
那么,中移动此举是否预示着在欧美不可一世的苹果iPhone注定在中国“水土不服”?面对声名显赫的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碰壁,难为有人说,iPhone给中国电信业带来的观念冲击远胜实际。究竟,导致这一“苹果现象”的症结是什么?
美国VS中国:市场需求习惯差异
可以说,这个由美国Apple(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集音乐播放器和移动电话功能为一体的手持终端,自去年6月在美国正式上市后,陆续登陆法国、英国和德国,进而掀起了欧美市场的追捧热潮,并整装待发加拿大。据了解,在美国的手机市场上,iPhone将以19.5%的占用率迅速占据第三位。
对比欧美市场的风靡与火热,中国市场的“拒之门外”是否有些不可思议呢?对此,高念书表示,“不是我们要控制这个价值链,而是我们认为,价值链需要共同存在和发展。苹果公司在终端本身方面,有其长项,比如互联网功能,以及在YouTube或者互联网浏览器方面的诸多体验,但通信功能很弱。这就暴露了它的弱点:传统做IT设备的公司,不一定擅长电信领域”。
对于中国电信市场现状而言,旺盛的语音、短信、彩信等通信需求无疑正是主流。在大众用户难以短期变更的消费习惯下,苹果iPhone如果仍主导发力其互联网终端功能,遭遇中国市场的“闭门羹”恐怕也就不足为奇了。
运营方式分歧导致进军中国的实际作用不如观念冲击
在终端商眼中, iPhone为手机产业带来了两种革命性转变:一、它是第一款不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大众市场手机;二、它是第一款以互联网与数据功能为强项的手机。
这两种转变对以运营商为主导并锁定目标用户的美国市场而言显然是如鱼得水,而到了中国却未必如愿。因为中国的电信市场呼唤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方式,运营商起到的只是“主桥梁”作用,不足以锁定用户群体,也不符合中国电信业的实际情况。一个众所周知的数据是:一个iPhone在美国的解锁成本是200美元,在中国是200元人民币,这说明,不管中移动是否与苹果签署独家协议,一旦苹果进军中国市场,iPhone的用户挑选入网的只会是各自需求的运营商,而非“独家协议”中锁定的单一个体。设想,如果中移动原来的市场份额是80%,那么其最终得到的,很可能还是80%的iPhone用户。如是说来,不仅是高高在上的中移动,恐怕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运营商愿意与之进行这样高比例的分成交易。
退一步说,即使iPhone能够扭转以通信功能为主导的中国大众观念,并实现最有效的用户群体锁定,苹果又愿意适当下调分成比例,中国用户长期以来对交易合同的戒心也未必会让iPhone的销量如预期那般红火。这对于签署协议的苹果和运营商双方盈利来说,显然都不是什么利好的事。
因此,就当前来看,苹果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实际作用显然远不如观念冲击。面对较高知名度下的市场空白,相关分析师表示,苹果iPhone最终将迎合中移动。看来,无论是运营商与还是制造商都须改变观念。前者不可再用一手遮天的思维思考产业发展,后者更不可仅凭终端就直享分成。
带围墙的花园解禁需要迈过政策门槛
可以说,苹果iPhone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水土不服”主要受累于市场需求和运营模式两大块。然而,是否攻破了这两道门槛,进军中国的梦想便不再遥远?
其实,传统的中国电信市场被俗称为“带围墙的花园”。要彻底打破“禁锢”真正实现整个电信市场的开放和大融合,政策门槛的作用显然不容小窥。
首先,按照信息产业部规定,定制手机不得锁定网络,不得限制用户选择其他运营商服务,不得妨碍互联互通,而目前iPhone手机的销售模式却是 “锁定SIM卡”的方式。这就意味着,苹果公司是否愿意打破惯例将成为其能否进军中国市场的前提。
其次,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相关条款,手机终端要获得入网许可证才可以正式销售,而获得许可证需要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组织相关专家对终端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评审。这就意味着,iPhone内置的应用软件是否符合要求,能否通过相关部门测评,还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虽然信息产业部目前并没有明文规定手机终端不能自带Wi-Fi功能,但无线局域网(WLAN)通过手机上网的标准目前在国内还未出台,因此,各种在国内销售的品牌手机都屏蔽了这项功能。这就意味着,iPhone是否愿意关闭这一功能也将成为其能否进军中国市场的关键。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