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入华收尾 中移动急抛百亿TD终端诱惑(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iPhone入华收尾 中移动急抛百亿TD终端诱惑(2)
2009年03月31日 08:4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摒弃“普惠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移动的联合开发补贴不是“见者有份”的普惠,而是集中面向主流厂商投放。

  在投标公告中,中移动共提出了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两个项目,而对两个项目的竞标厂商资格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对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项目,中移动要求厂商具有高功能机型研发制造经验,2008年在中国大陆正式销售的零售价超2500元手机机型,累计完成15万台以上销量;或是要具备至少5年GSM手机研发制造经验,每年至少一款自主研发、自有品牌的GSM手机获得国家颁发的正式进网许可证,并且在2009年3月1日前,自主研发、自有品牌的TD/GSM双模手机,至少获得1份由工业与信息化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

  而在低价3G手机项目上,中移动也要求芯片厂商具备TD-SCDMA核心芯片研发能力,可以为手机厂商提供芯片平台解决方案及技术支撑,手机生产企业要求至少2年GSM手机终端研发制造经验,且在2009年3月1日前,自主研发、自有品牌的TD/GSM双模手机,至少获得1份工业与信息化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

  这意味着,实力较弱的小厂商在竞标开始前就已出局。

  本报记者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中移动如此安排的原因在于,在资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普惠制”不能有效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而TD终端产业链的成熟要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向前推进,所以联合开发会围绕市场需求,加速重点TD终端产品化进程,面向有研发实力的厂商投放,并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防挤占挪用,尽量规避风险以保障成功。

  “目前国内基本符合以上条件的手机和芯片厂商共有24家。”接近中移动的分析机构人士表示,其中芯片厂商有联芯科技、天碁科技、展讯、重邮信科4家,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项目有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多普达、宇龙、联想、中兴等13家厂商,低价手机则还有UT斯达康、长虹、海信、金立等品牌,一共有18家厂商具备竞标资格,“从资质上来看,跨国厂商和国产厂商的比例相对平衡”。

  该分析人士表示,从此前的市场经验来看,没有较长时期的GSM手机开发、销售、售后服务经验的厂家,其TD终端的基本质量和后续服务保障存在很大的问题,与之相比,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厂商,才是推进TD终端质量提升、加速TD终端市场化的主力军。

  “事实上,对中移动来说,现在最缺少的不是大量TD终端,而是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旗舰产品。”该人士表示,只有高端机型研发积累的厂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出功能和客户体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中移动对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项目的资格限制较高。

  终端压力

  与旗舰产品研发相比,中移动低价3G手机项目的门槛就要低得多。但不论是旗舰手机,还是低价手机,中移动的联合开发项目都要求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联合投标。

  前文提及的分析人士透露,“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项目产品是中国移动拟围绕“移动宽带”定位推出的旗舰产品,产品定位较高,需要具备独特的ID设计、优良的互联网体验、优良的业务体验等特色,软硬件集成研发难度大,所以对手机厂商在高端产品的研发实力要求高,同时在厂商的联合竞争标中,也要求以手机厂商为主体。

  而在低价项目上,中移动则要求以芯片厂商为主体。

  “显然,中移动希望通过芯片厂商的集成方案,在提高TD终端产品性能同时,尽可能地压缩成本,以增加低价TD手机的市场竞争力。”有终端厂商负责人表示,在三种3G制式中,中移动获发的TD牌照被普遍认为产业链成熟度暂时落后,此次6亿元联合开发资金的“大动作”,也表明中移动已经面临竞争对手巨大的终端压力。

  就在几周前,中电信已结束120万部规模的3G手机集采,作为第一次3G版的CDMA手机集采,电信此次采购了近40款型号的手机,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宇龙、多普达等家国内外品牌,而价格则从2500元至6500元不等,在中高端市场具备竞争力。

  目前仍保持低调的联通亦来势汹汹。今年3月,联通的WCDMA定制手机产品曝光,预计5月17日上市45款WCDMA手机,其中同样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多普达等国内外主流厂商品牌。

  此外,联通与苹果的iPhone入华谈判也进入收尾阶段,尽管能否在5月17日同期上市目前尚未可知,但3月25日,上海联通官方网站的“3G专区”中,已经设置了专门的页面介绍包括iPhone、谷歌G1、诺基亚E71、N97在内的多款明星级手机,引发市场遐想。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