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IT业突破封锁向高端

2008年11月24日 15:27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1978年,春。走出会议室的柳传志从北京街头漫天飘飞的柳絮中感受到了一丝“踌躇满志”,脚步也轻快了许多。

  这一天,中科院向全体职工传达的“全国科学大会”精神让这位34岁的中科院计算所技术员意识到他的“春天”就要来了。柳传志后来回忆说:“科学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给了我非常大的力量。”

  而此前柳传志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是在喝茶读报中度过,尽管他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30年后,已经身为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的柳传志坚定地认为,这一年也是中国IT(信息技术)业的春天。自此以后,中国IT业在政策引导、市场培育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高速发展之路。

  30年来,中国IT业由20世纪80年代最初几十亿的产业规模,发展到数万亿,IT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数字也许更能说明一切,电子信息产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产业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CPU、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成果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差距逐步缩小。

  30年后的中国已无可争议的跨入IT大国行列。

  差距!差距!

  2008年6月24日,中科院计算所楼前,人头攒动。大家聚集在这里等待着一个令人兴奋消息的发布。当天,目前中国运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5000正式发布,其浮点运算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30万亿次,这个速度让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再次跻身世界前十。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到1956年。同样是在中科院计算所,一群技术人员拿着苏联人的图纸,开始制造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这台计算机的每秒运算只有30次。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速度实在“够慢”,但它却在诞生后的22年后,迎来了自己的“加速度”。

  改革开放让每秒30次的运算速度“奔跑”至230万亿次。数字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IT产业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当时我国计算科学一片空白,国际社会实行对中国的禁运政策。“即使是机器卖给中国,很多关键部门的计算机还被关在‘玻璃房子’里受监控,中国人也不得进入。”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回忆说。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始。而那时,人们几乎没有人知道计算技术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磁芯存储器,不知道集成电路,甚至没有人见过一台真正的数字计算机。

  在前苏联的帮助下,相继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小型机———103机和第一台大型机———104机。之后,又研制成功107、119、111、717、757等计算机。

  “这些高科技成果在国防、石油勘探、天气预报、水利工程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国杰充分肯定了这些“功勋”计算机的历史贡献。

  然而,当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睁大眼睛寻找阶级敌人的时候,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开始逐渐拉大。1974年,美国人组装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牛郎星8800”,这意味着PC机的时代即将来临,而我们却还在以国家的意志,将精力集中在大型机的研制上。

  “当时研制的磁盘容量只有29兆,就这还是罗马尼亚做出来后,我们仿制的。”对于技术的差距,柳传志感触颇深,“除了硬件之外,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差距更明显。”

  “我们上学时编写程序用穿孔机,要写很长时间。”东软软件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回忆他在读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时说,“软件的应用案例非常少。”

  变革!变革!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都沉浸在一种激昂的情绪中。

  可是这种情绪并没有影响柳传志等一些科技工作者。柳传志发现眼前的这条科研道路叫人觉得压抑。“我们的科研成果很多,但可惜很少能够变成老百姓用的东西。”

  柳传志不在乎生活上的贫苦,但是他不能允许自己虚度光阴:“要紧的是确实要做一点事情。”他感觉心里憋得慌。

  感到憋屈的并不仅仅柳传志一个人。

  “在美国,科研机构很注意自己的研究或成果与工业界的合作;而这个时候,国内的科研还不大关心成果的实用价值、市场价值。”这是刘积仁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学习期间的最大收获。这也成为他回国后,一心想办一个新型研究所,使科研与产业更加密切的最初动力。

  1984年10月20日,中南海批准了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央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

  这年秋天,新时代的气息弥漫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冲进了拥有68所大学和270家科研机构的中关村,也冲进了沉寂的科研人员的心中。

  这段时期,辞职成了潮流,“下海”成了最流行的词。而不甘于现状的科技人员也纷纷“下海”,他们给这段历史留下了“拓荒者”的烙印,许多日后名噪一时的IT公司都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这股创业浪潮中。

  柳传志,带领10人,怀揣着20万元以及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决心,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里,成立了联想公司,只不过当时的名字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史玉柱,在安徽省统计局的办公室里编写了第一个统计系统软件,发誓要做“中国的IBM”;刘积仁,以3个人、3万元钱、3台微机建立了东软的前身———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与网络研究室;王文京,借款5万元在中关村一间9平方米的房间创建了用友软件……

 [1] [2] [下一页]

编辑:刘霏】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