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三个坑共同组成一个完成了布阵程序的军阵
刘占成说:“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有些故弄玄虚。”
秦俑一号坑是个方阵,二号坑为曲尺形阵,三号坑则是指挥中枢。二号坑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小阵是弩兵区,位于最前端,160个身着重甲的跪射俑分8路纵队位居阵心,170余个立射俑环作阵表;第二小阵位于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每乘战车有武士三人,一名御手、两名甲士,是一个战车编组;第三小阵位于中部,是一个战车、步兵和骑兵相结合的纵阵;第四小阵则是骑兵阵,以108个骑兵为主,并配有6辆战车。
“这些弩兵基本上都做的是预备动作,也就是操练,而并非实战状态,好像是个军营。”刘占成说,在很大程度上,二号坑更像是援助一号坑正面作战,是以车兵、弩兵、骑兵为主的一支“伏兵”。
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全是步兵和战车的一号坑里,居然在北过洞里发现了惟一的一个立射俑,这代表什么含义呢?刘占成认为:“或许恰好暗含着一二号坑之间的关系,一号坑的兵员是由二号坑提供的。”
另外,二号坑似乎给了考古学家更多研究和猜测的地方,“二号坑里的骑兵有马鞍但没有马镫,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骑兵,秦人位于西部,骑兵也是产生较早的,但为什么没有马镫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号坑是一个指挥部,但是在坑里并没有发现一个级别较高的将军俑,战车上也没有发现旗帜、战鼓等指挥系统,说三号坑是指挥部也缺乏确凿证据。”刘占成说。
考古人员还发现,三号坑的武士俑和一二号坑不同,都是相向而立,恰似在休整议事,“所以,我认为三号坑应该是军队休整之所。”三号坑出土的很多俑,有的没有俑头,有的没有胳膊,这又似乎不是后来人为破坏造成的,而是压根就没有,“就像个现在的野战医院”。
一号坑寓意之谜
科特罗:一号坑放满的7029个俑,意在暗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1974年5月,秦俑一号坑开始进行局部发掘,这个长230米、宽62米的方形俑坑里,夯土横梁将俑坑分隔成11个东西方向的过洞,每条洞长约180米、宽约3米,约6000多个陶俑陶马、40余辆木质战车整齐排列在洞中。
俑坑位于秦始皇陵正东方向约1.5公里处,庞大的步兵队列、恢弘的气势震惊世人。人们不免好奇:秦始皇为什么要将这么庞大的一个陶俑军阵安置在这里?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这个问题同样吸引了科特罗。根据秦俑排列的队形和密集度,科特罗认为,如果一号坑内的俑排满的话,应该是7029件,经过一番复杂的推算,可以找到神秘数字999和666。
他认为,7029同样暗含着天文学的参数。他在书中写道:一个太阳黑子的循环周期是68302天,这个周期由781次时间间隔组成,每次时间间隔是87.4545天。波形分析表明,太阳磁力活动的9个微周期中任何两次的时间间隔是781,而9×781=7029。因此,一号坑里放满的7029个兵马俑,意在暗示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国内学者:一号坑是个防守型“圆阵”,是秦始皇用来陪葬的“阴兵”
“一号坑没有那么多俑,约有6000多件吧。”刘占成说。
从外观上看,一号坑是一个由步兵俑和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在中国古代,阵形名目繁多。《左传》有“五阵”记载,《孙膑兵法》又有“十阵”之说,也有“水阵”、“火阵”等等说法,刘占成认为,这些名目繁多的阵形实际上都由方阵和圆阵变化而来,方阵是攻击阵形,圆阵是防守阵形。
一号坑内,夯土横梁将其分成11个东西方向的过洞,排列着步兵和驷马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而在俑坑的南、北边沿,分别有一排面南和面北的武士俑,为军阵的左右两翼;在军阵的最后端,则有一列面向西方,与大军相背而立的武士横队,为军队的后卫。
而秦始皇修建兵马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兵马俑恰好位于秦始皇陵的正东面,这似乎暗示人们,这些屯居的兵俑实则为“阴兵”,主要作用是守灵,守卫秦始皇的灵魂。“作为另一个世界的一支具有有限防御能力的武装,它防守的对象绝不是‘临战之敌’,而只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它本身仅是一个象征意义。”刘占成说。“从守卫秦始皇的灵魂这个角度讲,兵马俑一号坑应该是一个具有防守作用的圆阵。”刘占成认为。另外,“屯居环卫”一号坑的三十八路面东的主体部队也正是可随机应变、左右旋转的屯聚力量,所以一号坑虽形状上是方形军阵,实则为圆阵。
文化背景差异得出不同结果
2007年4月,《秦俑密码》在中国出版发行以来,有人称其想象力丰富,也有人称其“故弄玄虚”,看起来有些“玄”。“他(指科特罗)的研究难以符合实际,偏离了事物本身的价值,这种研究方法考古学界不太赞同,可以说有些跑题了,或许这个作者对秦俑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得不够具体全面。”刘占成说,过去,秦代的考古资料发现的非常少,兵马俑的出土对于研究秦代军事有重要意义。
刘占成说:“虽然作者花费了很大工夫做出了这样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价值不大。”这是为什么呢?“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吧!”一位看过此书的文化学者说,“我惊叹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读过之后,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或许是东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吧,西方人诸如埃及人、玛雅人精通天文历法和算学,有各种神秘象征;而中国人的思维比较形象,中国古代大多采用太阴历,重视月亮比重视太阳更多,这都让人很难接受作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秦始皇时代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封建社会,跟玛雅文化这些神秘主义不是一个时代,更风马牛不相及。”
他说:“其实,当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研究成果出现时,我们不用去评判作者的研究是否切合历史实际。毕竟,很多国外学者也像关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关注秦始皇、研究兵马俑,这本身就是进步,一种中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进步。”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