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业实行保守策略 国产平板迎来赶超机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日韩企业实行保守策略 国产平板迎来赶超机遇
2009年04月02日 08:35 来源:新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产平板与外资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的差距正在缩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每次金融危机都是大浪淘沙的过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三星电子超越日资巨头的开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是中国品牌赶超的绝佳机会。”TCL多媒体中国业务中心总经理韩青日前表示。

  日本《每日新闻》上周报道称,在2009年第一季度预计损失中,日立、松下、索尼、东芝、NEC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亏损额度均超过千亿日元,而包括上述企业在内的九大日本消费电子巨头2008财年的总亏损额则超过230亿美元。2008年的金融危机同样让韩国龙头企业三星电子出现了9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给TCL、康佳、海信等中国彩电企业提供了绝佳的“赶超机会”。

  瘦身自救:日韩企业实行保守策略

  “金融海啸已经重创日韩电子行业,这场危机可能成为日韩电子行业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一场寒流。”派亚咨询分析师刘立夫说,在日韩消费电子巨头爆出全面亏损的消息时,索尼、日立、东芝相继抛出裁员关厂计划,LG、三星公司也相继宣布下调2009年的资本支出,启动减产机制。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消费电子类产品的消费需求。2009年彩电行业形势不容乐观。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日韩彩电企业的全面亏损,决定了它们今年的销售策略将趋于保守。

  同方电视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王良海告诉新快报记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日韩平板在欧美等地销售大幅下滑,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日韩品牌就开始趋于保守。在中国市场,索尼、三星最先退出价格战,随后夏普的降价力度也持续减弱。”

  记者也注意到,日韩平板巨头在今年的春季新品推广上也明显趋于保守。与往年大范围高调发布春季新品不同,今年日韩平板电视新品发布不是搞小范围的发布,就是取消新品发布会。而国产品牌近期则纷纷高调推出各自的平板电视新品,并在家电卖场显著位置进行大规模推广。

  多方利好:国产平板迎来赶超机遇

  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告诉记者,中外平板的对垒,长期以来胜负主要取决于四点:品牌、技术、价格和供应链反应速度。在效仿“IT速度”将采购、生产和销售的周期大幅缩短后,中国平板巨头与三星、索尼等国外巨头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已相差无几。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告诉记者:“目前TCL多媒体的资金和库存周转速度都降到37天,而三星电子是45天。”在供应链这一环节赶上外资巨头后,国产平板巨头与外资平板的差距就主要集中在品牌形象、价格和核心技术上,如今在这三点上中国平板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赶超良机。

  在品牌形象方面,今年1月东芝“竖线门”等一系列事件打破了日资企业保持几十年的“精益制造”的品牌神话后,国产平板的品牌形象稳步上升。韩青表示,“随着TCL的互联网电视和窄边电视、康佳的运动高清电视、海信的蓝媒电视等一系列新品的推出,中国品牌无论在工业设计还是品牌形象上都与外资平板不相上下,而且在产品的可靠性上中国平板与外资平板也难分高低。”

  在价格和渠道方面中国平板的优势更为明显。据记者了解,在2008年11月TCL、创维等国产平板品牌将大屏幕平板电视的价格大幅拉低30%后,外资平板无力做出相应的价格调整,这使中外平板在42英寸以上的产品价差已经拉大到2000元以上。据悉,TCL、康佳、海信、长虹等国产品牌在2008年年底开始通过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取得了7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农村市场更是依靠“家电下乡”封锁了外资平板下乡的道路。

  张兵分析说,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平板与外资平板最主要的差距还是在核心技术上,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超薄液晶、等离子电视工业设计技术;二是液晶屏和等离子屏的核心技术。2月19日国务院颁布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则给中国平板在核心技术追赶上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记者了解到,这份振兴计划的总投资额将达到6000亿元,其中在平面显示产业的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这中间包括京东方的8代线、龙腾光电、上广电和广东的三条7.5代线,以及2009年立项的京东方、上广电和彩虹集团的三条6代线,长虹的等离子屏二三期工程。

  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也表示:“随着这9条生产线在未来两三年内完成,中国平板电视行业最大的‘短板’———核心部件将得到彻底弥补,即便日韩企业几年后走出金融危机,中国平板巨头也将具备战胜外资巨头的能力。” 陈学东

【编辑:张艳红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