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在“家电下乡”中大展拳脚的中国大陆彩电业,近来却遭遇了面板采购上的无奈。在液晶面板连续三个月趋于稳定后,进入三月,中国大陆彩电企业再次遇到中小尺寸(32英寸以下)液晶面板采购价格提高、供货量不足的烦恼。对此,有专家呼吁中国应该加速中国大陆面板的建设步伐,从而最大限度地摆脱“屏”颈危机。
韩企囤积“台湾屏”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三星电子、LG等韩国面板巨头2月底突然向友达、奇美等台湾面板企业抛出了去年8月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小尺寸面板订单,令友达、奇美始料不及,不得不紧急招聘员工加班生产。同时,韩国企业还放慢了向中国大陆彩电企业出售面板的步伐,并提高面板采购价格。据悉,2月中旬后,中小尺寸面板均价已经出现了2美元的小幅上涨,其中32英寸的面板均价更是上升5美元。
对于大举采购中小尺寸的“台湾屏”,三星电子方面的解释是为了配合中国大陆的家电下乡政策,将紧跟中国大陆市场推出中低档普及型的中小尺寸液晶电视,主要包括19、22、26和32英寸的液晶电视产品。
不过有业内人士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该人士表示,在韩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韩企非但不增加出口,反而大举采购“台湾屏”,值得深思。康佳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穆刚的观点也比较相近:“三星电子在32英寸以下的电视领域占有率并不高,此举显然不是为了自己生产,而是要切断中国大陆企业采购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路径。”
台商推迟向大陆交货
穆刚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验证。今年1月,在国家工信部的牵头下,9家中国大陆彩电企业与台湾5家面板企业签署了采购20亿美元面板的订单,这成为陷入“冰河期”的友达、奇美的“救命稻草”。在中国大陆订单的支持下,今年2月友达的销售额比1月上升了16%,而这批以26英寸、32英寸为主的面板也成为中国大陆几大品牌布局“家电下乡”的主力。
主管大陆业务的奇美电视面板事业处副处长洪茂盛也告诉记者,奇美在家电下乡二期招标中抢得了100%的26英寸液晶机型、60%的22英寸液晶机型面板的订单,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已占到奇美面板出货量的50%。
然而,在完成首批交货后,韩企突然向友达、奇美提交了去年8月以来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最大订单,直接的后果就是台湾面板企业推后向大陆彩电企业交货。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 大中华区负责人谢勤益表示:“来自三星的订单近年来一直占友达液晶面板销售的30%左右,占奇美的23%左右,这些台湾面板商自然只能推后向大陆彩电企业交货。”
“三星电子显然是在故伎重施,目的就是通过控制液晶面板供应来打压中国大陆平板巨头,或者借机提高液晶面板销售价格,造成中国大陆平板电视利润萎缩。”穆钢说。有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正是为家电下乡积极备货的时刻,三星、LG等巨头此时以面板供应紧张来向中国大陆企业提出讨价还价,这无疑是釜底抽薪的做法。
“自主造屏”亟待提速
液晶面板短缺多年来一直是制约中国大陆平板电视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长虹多媒体中国营销中心总经理苏子欢告诉记者:“2007年年中开始液晶面板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三星电子、LG等面板巨头都优先将面板自用,并订购了友达、奇美等台湾面板巨头40%左右的面板,中国大陆彩电企业当时经常是拿着现款却买不到面板。”这是中国大陆彩电当时市场份额严重萎缩的最主要原因,这一局面直到2008年7月面板行业突然进入冬天才得到改观。“到去年8月很多面板巨头开始主动找到我们购买面板,甚至可以赊账来购买。”苏子欢说。
“尽管是老生常谈,不过‘自主造屏’的步伐确实要加快了,好在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陈刚告诉记者,在国家发改委宣布连续三年扶持彩电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大屏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据新快报记者了解,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三家中国面板企业都已在筹划建设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龙腾光电拟投资30亿美元在苏州昆山建造一条7.5代液晶面板面板生产线,目前已将可行性报告交国家发改委审核;京东方拟在合肥建设一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总投资175亿元,计划于本月底开工;上广电仍在与夏普商谈在上海合作建立第6代或者更高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 (陈学东)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