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联合苏宁等电器连锁巨头在2009年2月开始对库存平板电视进行30%幅度的降价,3月,在液晶面板价格连续3个月趋于稳定的背景下,三星、LG等外资面板巨头又开始摆弄起自己手中的“面板武器”。这意味着被国资平板厂商“冬季攻势”打懵的外资平板巨头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又开始酝酿反扑。
面板价格成产业链掣肘
液晶面板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平板电视行业最大的瓶颈。2007年第二季度,液晶面板行业进入利润丰厚的春天,中国平板巨头却开始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当时液晶面板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三星电子、LG等面板巨头都优先将面板自用,并订购了友达、奇美等台湾面板巨头40%左右的面板,大陆彩电企业当时经常是拿着现款却买不到面板。”长虹多媒体中国营销中心总经理苏子欢告诉记者。
这一局面直到2008年7月面板行业突然进入冬天才得到改观。苏子欢表示,“直到2008年8月,很多面板巨头开始主动请我们购买液晶面板,甚至可以赊账购买。”
由于面板业务的亏损,三星电子的数字电视业务部门在中国市场采取的“面板补整机”的战略也无法实行。加上中国平板电视品牌的价格反击,2008年12月,三星液晶电视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5.8%,此前最高时期的占有率曾高达14.8%。
可见,在平板电视产业链中,液晶面板的地位不容小觑。但目前,TCL、康佳等国资平板品牌每年要向外资面板巨头采购超过300亿元的液晶面板,这也为三星等外资平板巨头期望通过“面板武器”夺回市场份额埋下伏笔。
有消息称,三星电子、LG等外资面板巨头今年2月底向友达、奇美等台湾面板商抛出了2008年8月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小尺寸(32寸以下)液晶面板订单。
三星“故伎重施”
“三星电子在32寸以下的电视领域占有率并不高,此举显然不是为了自己生产,而是要切断中国大陆企业采购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路径。”康佳多媒体事业部总经理穆钢表示。
今年1月,在工信部牵头下,台湾的5家液晶面板企业与大陆的9家彩电企业签署了采购20亿美元面板的定单,而这批以26寸、32寸为主的液晶面板也成为国内几大品牌布局“家电下乡”的主力。
然而完成首批交货后,三星电子突然向友达、奇美提交了中小尺寸液晶面板订单。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负责人谢勤益表示:“来自三星的订单2006年一直占友达液晶面板销售的30%左右,占奇美的23%左右,这些台湾面板商自然只能推后向大陆彩电企业交货。”
同时,三星电子刚刚投产的8代线则主要为三星和戴尔切割21.5寸的液晶面板,并在与中国彩电巨头的液晶面板采购谈判中提出了涨价的要求。谢勤益告诉记者:“三星电子一直在寻求反击的机会,而面板价格是其手中最好的牌。”
“显然三星电子是在故伎重施,目的就是通过控制液晶面板供应来打压中国平板巨头,或者借机提高液晶面板销售价格,造成中国平板电视利润萎缩。”穆钢说。
国资平板“反垄断”
实际上,2009年2月中旬过后,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已经出现了2美元的小幅上涨。对刚刚夺回市场占有率的国资平板品牌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因此,国资平板品牌的“反垄断”之声不绝于耳。海信电器总经理刘洪新告诉记者:“2008年,美国商务部曾以涉嫌操纵面板价格给LG、夏普等4家面板商开出了总额近6亿美元的罚单,今年3月,日立也承认操纵面板价格并认罚3100万美元,这是在苹果、戴尔等巨头的要求下提出的。三星电子通过垄断液晶面板货源来抬高价格的做法显然不合理,而中国彩电企业却没有提出类似的抗议。”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也表示,中国企业应联合提出诉讼,使外资巨头的“面板牌”无法打下去。
“这些液晶面板巨头的垄断,不仅卡住了国资平板电视产业的脖子,其技术封锁也增加了中国企业向上游进军的难度。”东方证券分析师陈刚认为。(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