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本媒体报道称,截止今年3月底,索尼集团将出现1000亿日元约合11.2亿美元的经营性亏损。如果1-3月份库存状况不佳,该集团的亏损额有可能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这是索尼公司自1958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年度亏损,也是近14年来首次亏损。
在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的趋势下,全球老牌的消费电子业巨头索尼都难遭一劫,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于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及相关企业今年表现的担忧。笔者以为,短期内全球市场对于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的需求迅速下滑、经济持续走低必将导致相关企业经营业绩恶化,以海尔、长虹、TCL等国内消费电子企业遭遇市场下滑几成定局。
行业遭遇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全球性消费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除了相关企业在新品研发、降价促销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还得益于全球经济的上行势头。那么,眼下全球性的经济下行走势,无疑在宏观环境上给众多消费电子企业以沉重打击。
此前,索尼、松下、飞利浦等全球消费电子企业还曾梦想着凭借对终端消费市场的细分化拓展,特别是通过推出液晶电视、蓝光DVD等新技术产品刺激新的需求增加,同时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降价等经济手段来释放消费量。但颓势已难在短期内迅速扭转,关键原因就在于,经济下行已成定局,而消费电子领域也难幸免。相关产品的上升通道已被封闭,迅速转入到需求萎缩、销售下滑的通道中。
自去年11月份开始,TCL、海尔、海信、长虹等国内企业,就敏锐地把握到消费电子领域全球性的下滑大势,特别是欧美市场的悲惨现状无疑会加剧跨国企业对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争夺力度。随后,上述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提前数月掀起了一场全行业、全系列产品的降价促销。这轮降价被国内企业视为让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走出一轮有别于全球市场行情的尝试举措,也成为国内企业应对市场下滑的紧急举措。
活动期内,以液晶、碟机音响、电脑为主的国内消费电子市场出现一定增长,来自中怡康等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显示,去年12月份国内黑电产品的销售同比增长近50%。这其中,外资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被削减,国内企业以提前降价抢先一步。不过,笔者并不看好这一结果。一方面,国内消费电子市场的这种增长,并非拉动新增需求,只不过将分散的需求通过降价集中性释放,甚至还存在提前释放的情况。另一方面,短期内市场销售增长难以掩盖全年市场下滑的大势,特别是如何刺激今年三四月份的市场消费,已成为行业性共同面临的难题。
更为艰难的是,来自消费市场的需求下滑已难以支撑起此前众多企业对消费电子领域所实施的细节化市场经营思路。由于无法获得来自市场层面的规模化回报,此前许多企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所实施的个性化、定性化产品营销方案,正在面临着“大投入小回报”的尴尬。
此前,面临液晶电视蛋糕的快速做大,多年来仍陷入亏损境地的等离子企业遭遇投资回报难的命题,三星、松下等全球等离子企业关停部分等离子工厂,削减对这一产品投入。而于去年投资8亿元建设的长虹等离子面板一期工厂,也因经济环境导致其工厂迟迟难以规模化量产。即便量产后,长虹等离子项目的前景也是难以判断。就连全球手机巨头诺基亚也于日前宣布主动退出日本普通手机市场,原因自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其认为已经无法继续对日本细分市场产品进行投资。
企业经营待转型
颇具意味的是,此次索尼的巨额预亏消息极大触动了国内众多消费电子企业的神经。此前,还有国内企业对经济危机下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能否走出一轮独立行情心存幻想,那么最近半年来的市场业绩已表明,处在全球一体化中的中国市场和企业显然也难以避免下滑。特别是一直以来为众多国内企业津津乐道的海外市场遭受重创。
此前,海尔、长虹、TCL等企业曾长期大量为欧美市场提供CRT电视产品,受近年来液晶电视兴起,相关企业在这一产品上的出口大幅下滑。厦华电子连续大额亏损,便是受到海外市场CRT电视下滑所致。而短期内,国内企业在液晶等新品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无法补足这一市场空隙,出口业绩下滑在预料之中。
不过,此时的中国市场则受到中外企业的一致高度重视。于去年底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也被认为是刺激国内企业提升销售业绩,避免一二级市场下滑而出现的业绩恶化。不过,现阶段农村市场仍难以快速启动,且产品销售重点却是功能简单、价格便宜。可以说,企业下乡只能获得规模化支撑,而要想实现利润化支撑,就必须要积极拓展细分化市场。
海信在平板电视时代,凭借对液晶产品的提前介入抢先优势位置,获得全面崛起,占据了国内液晶领域的主导份额。而同处一城的海尔集团,尽管近年来积极实施多元化扩张,立足白电市场快速切入黑电,再积极向电脑、网络、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扩张。不过,多年来海尔仍未在黑电及电脑手机等领域取得绝对优势。关键原因就在于一直未能通过清晰的市场定位抓住有效市场机会。
笔者以为,现阶段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无论是面对海外市场的竞争,或是国内市场的细分化拓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对现有的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思路和方法进行重新制定。此前,以海尔为代表的国内巨头通过大规模化投入、全系列产品辐射,为自身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然而,这种大规模投入的背后仍有赖于大回报支撑,一旦两者失出平衡与定位,那么自然会遭遇经营业绩恶化。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层面的需求力量已无法支撑起国内企业此前的操作模式,企业必须找到一条高效集约化、有效性的投入产出模式。突破口就在于改变此前的市场经营模式,找到企业主打产品和目标客户群之间的利益融合点,拉动新增需求。(沈闻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