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确定激励资金 TD终端厂商受益几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中国移动确定激励资金 TD终端厂商受益几何
2009年03月30日 14:00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国移动TD-SCDMA终端联合研发项目的激励资金确定后,许多企业积极应标,纷纷希望获得中国移动的一份支持。不过,一个问题令人疑虑,虽然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终端厂商、芯片厂商称不上多,但面对6亿资金,却也是僧多粥少。

  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企业到底能从这一项目获益多少?

  大企业不重资金重合作

  根据记者的了解,对于此次中国移动拨出的约为人民币6亿元的激励资金,许多规模较大的终端厂商、芯片厂商均跃跃欲试,相当看重这一项目的支持力。

  当记者提出6亿元究竟能对多少终端、芯片厂商,对多少机型研发起到实际支持作用时,ARM中国总裁谭军博士表示,中国移动投入6亿元,并不代表企业在中标后,其中标项目就只依靠中国移动来投入研发;终端产业链自身,尤其是芯片厂商每年本就会有大量的研发资金。而此次项目,中国移动要求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捆绑应标,“实际上是中国移动以资金牵头,将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获得中国移动研发投入时,终端厂商、芯片厂商也将同时对研发项目进行投入,终端厂商、芯片厂商都将得到彼此的帮助”。中标项目实际将集合三方之力,这是最有意义的。

  宇龙酷派产品研发部门刘姓工程师向记者表达了几乎相同的说法,不过他看重的是研发过程。“将我们终端与芯片相捆绑,希望这不仅是在资金投入上,更能在研发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配合,使芯片方对我们产品的需求形成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现有TD-SCDMA手机存在的功能实现、业务体验等方面的问题,使产品更适应业务、市场和运营商的定制需求。”

  虽然中国移动今年对于TD-SCDMA终端中上网卡、上网本等产品推广非常重视,并传出他们正密切注意中国电信上网卡采购、销售情况的消息,但据了解,本次招标项目只针对TD-SCDMA手机,分别是“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两个项目。

  尽管如此,企业对于上网卡、上网本等产品获支持的信心却很充足。根据了解的情况,联芯科技总裁孙玉望表示,在内置TD-SCDMA上网卡的笔记本电脑销售时,中国移动会予以补贴,预测每台补贴费用将超过TD-SCDMA内置卡成本。

  而对于中国移动的激励政策,一位主要的TD-SCDMA芯片企业的市场部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中国移动的大力投入固然好,但其实我们最在乎的并不是对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做TD-SCDMA做了这么些年,研发投入过亿,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TD-SCDMA资费能尽快降下来,使用户量、市场需求量尽快升上去,这对我们是最大的激励。”

  中小企业存疑议

  自中国移动接手TD-SCDMA以来,这6亿元的激励资金足以体现中国移动对促进TD-SCDMA终端发展的诚意。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诸多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仍存一些疑议。

  事情起源可追溯至3月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次记者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就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问题答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要“搭建一些平台让大企业支持小企业”。他说:“(TD-SCDMA)手机质量要提高,但是制造手机的中小企业没有这个实力,中国移动就决定拿出6.5亿,和中小企业联合搞手机的开发,这样就支持了中小企业。”

  按照当时的说法,6.5亿的投入似乎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而根据此次中国移动项目招标提出的一些要求——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项目投标者在2008年要有正式销售高于2500元价位手机的经验并累计完成15万部的销量,或具备5年GSM机研发制造经验等等,一些中小企业人士认为,他们入围的希望渺茫。

  “我们中小企业不能出产很好的产品,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充分的研发投入,但我们又因为这些历史原因被排除在外。而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并不缺这一笔投入。TD-SCDMA终端的成熟应该是更多企业的成熟,永远靠几家大企业也是不行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型终端厂商人士表示。他呼吁运营商在项目考察时也应注重一些新兴企业的潜力。

  而一位接近中国移动的人士也证实,中国移动此次就是要圈定一些有实力的终端和芯片厂商。

  对于这一“指控”,中国移动内部人士显得很无辜:“目前消费者都在抱怨TD-SCDMA终端质量差,在TD-SCDMA推广的初期,我们必须保证质量、保证体验,所以我们只能先考虑知根知底的大企业,不能冒险。”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