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确实考虑向海外的专业投资者提供资讯服务,现在正与多方探讨合作的可能性。”3月2日,针对近日《财经》欲携手电讯盈科推出网上财经信息服务的消息,《财经》杂志公关及市场总监潘筱颖如是表示。
3月3日,《财经网》又发声明称,《财经》确实在考虑向海外提供中国的财经资讯,但目前与外界合作探讨的范围仅限于英文资讯,《财经》旗下的中文媒体仍将继续保持目前的定位不变。不过,业界人士分析,《财经》最终的发展目标应是成为类似彭博社、路透社这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通讯社。
这不仅仅是《财经》的愿景。2008年6月,赴任新华都不到3个月的唐骏即收购了金融信息服务商港澳资讯,并表示目标就是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的彭博。而此前一年,作为中国最大的新闻通讯社,新华社也推出了综合金融信息服务系统——“新华08”,剑指中国的财经资讯市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财经资讯市场也日益扩大。根据艾瑞市场咨询公司的估计,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28.5亿。
尚未达成具体协议
作为国内财经媒体的一面旗帜,目前《财经》已搭建了杂志和财经网两大媒介形式。此外,《财经》还在其网站上推出了视频业务,同时每天给客户邮箱发送中英文版的电子杂志。
但《财经》想做的显然不止于此。潘筱颖向本报记者表示,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海外对中国经济新闻的需求很明显,因此,《财经》在考虑向海外的专业投资者提供金融和商业资讯。
“不过,现在与外界的具体合作探讨还在一个初期阶段。”针对英文资讯推出的具体时间,潘筱颖表示目前还没有日程表。有消息人士向本报记者称,《财经》确实在于包括电讯盈科在内的多方接触,拟在《财经网》的基础上创办英文的财经网站,不过具体的合作还没有明确。
潘筱颖也向本报记者强调,目前《财经》并未与任何合作方达成具体的协议。
数十亿市场蛋糕
“这也是一种业界潮流。财经资讯是一个很有规模的市场,目前中国又比较缺乏权威、深刻的财经新闻,市场潜力很大。”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艾瑞咨询统计,2006年和2007年中国网络财经服务市场的增速分别达到46.8%和50.2%,2008年增长率有所减缓,仍达到17.9%;而据估计,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28.5亿。
觊觎这一市场不仅仅是《财经》。2008年6月,新华都集团对外宣布,花费约1亿元,控股50%收购金融信息服务商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有“打工皇帝”之称的新华都总裁唐骏出任港澳资讯董事长。
其时,唐骏就对外表示,对港澳资讯的“最终梦想”就是将其打造成提供金融资讯的媒体平台,成为中国的彭博社。
而作为中国新闻机构的元老,新华社也早有动作。2007年9月,新华社正式推出金融服务产品“新华08”,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等融为一体,为各种机构、企业用户提供金融信息综合服务。
据了解,目前新华社对此产品投入了巨资,并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完善。未来新华社欲把“新华08”打造成为中国对外传递主流财经资讯的通道。“大家都在瞄准这个市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表示。
巨大的财经资讯市场不断吸引着各种资本前来分羹。此次消息的另一主角电讯盈科亦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6年8月,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就斥资约3亿港元,买下香港第二大商业报纸《信报》50%股权;一年之后,其又还进一步增持《信报》至70%股权。此后,还一度有传言称,李泽楷将再度斥资将香港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收入囊中。此外,李泽楷还拥有付费电视now财经台。其对财经媒体兴趣可见一斑。
此外,汤森路透间接参股和讯,中国移动入股凤凰新媒体,东方财富网与分众传媒联姻,无不显示着资本对这一市场的兴趣。
如今市场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但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更高了”。喻国明表示。
金融危机下,《纽约时报》的广告收入在2008年下降了13%。不过在默多克手中改头换面的《华尔街日报》却逆市而上,获得了广告量和销售量的双重增长。《华尔街日报》在报刊亭的销售量突增20%。
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未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将会有更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也将会有更多的境内居民获准投资海外市场,这都将引发对高质量中文财经资讯服务的爆炸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