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张亚勤与盖茨的共识:微软应该向中国倾斜

2008年07月03日 13:5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技术是平的,但人力资源和应用需求的分布并不平坦。中国有最优秀的人才,有庞大的内需,世界正在向中国倾斜,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张亚勤刚刚与《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佛里德曼交流后,两人得出的共同观点。

  作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随着现代通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软件开发与服务、技术创新正在向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而过去以美国为技术创新中心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和迎接这场时代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应该坚持联盟与开放式创新。”6月19日,亚勤向记者表示,在联盟与开放式创新中,中国特别应该利用国外软件开发与服务、技术创新向国内转移的趋势,吸收消化为本土创新。

  微软的中国故事也为张的这一思路做了注释。从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至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员工已超过3000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成为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机构,横跨基础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产品测试等多个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众多中国本地员工在其中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些人离开微软进入到本地公司或政府机构后,广泛参与到了中国技术创新甚至产业政策的制定中,成为中国自主创新中一股蓬勃的力量。

  笼络智慧

  2000年7月,张亚勤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亚洲研究院;到2002年,成立仅4年的亚洲研究院超过剑桥研究院,成为微软全球第二大研究院。

  张亚勤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微软刚到中国时的规划思路是:每年增加20-30人,6年内打造100人的团队,全部资金预算8000万美元。然而,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发展速度远超当初的规划,2002年,其人数就已经超过100人,2004达150人,8000万美元全部花光。

  微软中国研究院最初创立时,计划主要做在中国和亚洲的应用研究;但当一项一项的研发项目成功之后,这种特殊的地域限制消失了,除了针对亚洲和中国的研发,还涉足全球研发,在此背景下,更名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

  2006年1月18日,微软成立了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出任总裁。张计划,2006年全年招聘600名研发人员,而未来3年内将至少新增研发人员2200人,加上当时的800人,研发人员总规模将达3000人。

  微软同时宣布,今后3年在中国每年研发投入将超1亿美元。张亚勤解释:1亿美元仅是对员工的投入,由总部直接拨给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实际对中国的研发投入将会更高,1亿美元之外,还有项目投放以及研发设备上的投入,这些均由总部进行一体化规划。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发展再一次超越了张亚勤的预期,才到2008年,员工已经超过了3000名。

  向中国倾斜

  尽管世界是平的,但张亚勤与盖茨的共识是:“微软应该向中国倾斜,抢在世界倾斜之前才能尽得先机。”

  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微软向中国倾斜的开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公司成立后,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位于深圳的硬件创新中心、微软工程院上海分院都纳入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架构内。

  张亚勤表示,成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后,由于可以统一指挥,协调运作,微软在华各研发机构将更有效率,作战能力更强。在张亚勤协调各个机构相互配合外,各个机构将保持高度的自主权。

  事实上,微软向中国倾斜的同时,世界也正在向中国倾斜。

  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重点已从经济资源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促成了研发全球化,而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将使中国成为全球动态技术进步中的组成部分。

  其中,以微软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正从三方面促进中国本土创新。首先,跨国公司R&D机构已成为世界研发领域的主要力量,通过吸引这些R&D机构,可以加速中国融入世界科技主流;其次,这些研究机构有明显的溢出效应,通过外包、与中国合作或技术转让带动中国研发的中下游环节发展;此外,通过在外资研究机构学习,中国可以培养出一批具国际水平的创新管理人才,从而逐渐拥有各个领域的世界级专家。

  张亚勤认为,在此背景下,中国只有坚持开放式与联盟式创新才能抓往全球资源向中国转移的机会,而对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要做的就是配合中国企业和产业界进行联盟式创新,将更多的资源引入中国,“就像微软过去10年在中国做的那样”。

  中国智造

  在看到资源向中国转移机遇的同时,张亚勤也发现,中国软件外包产业目前所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张将外包产业分为三个层面——利用人工(程序员)做项目是最低的一层;第二层是开拓型业务,包括承接来自发包方,即美国公司的项目,或者为新兴市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第三层则是做核心系统开发,这是最高的层面。

  张亚勤称,层面越高,需要创新的内容越多,利润率也越高,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软件外包目前还集中于比较低的层面,技术创新和利润等还有待提高。

  最近,张亚勤与印度前4大软件企业Infosys、Tata、Wipro、萨蒂扬的总裁们见了一面,这4家公司都是微软的合作伙伴,即微软项目的接包方,让他感到吃惊的是,上述公司的业务多集中于第二、第三个层面,利润率高达40%,而微软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还需要在技术含量、创新层次上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微软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已经是国内最顶尖的软件公司,微软的外包项目也是高利润率项目,不过中国众多从事软件外包公司的业务利润低于10%。

  要从低利润、低技术的环境中突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人才是其中的关键。但中国一方面缺少架构师,缺少有国际化视野的软件项目管理人才,更缺少的是CTO;另一方面也缺少高端业务需要的程序员,中国软件与服务业发展因此受到极大制约。

  对此问题,外资公司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曾在业界引起争议。许多中国企业担心跨国公司对中国人力资源实行掠夺式招聘,进而影响本土公司的创新。

  在跨国公司初进中国时,一般通过三种方式招聘人才——一种是在国外接受教育,并进入当地企业工作;一种是在海外接受教育后,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或者直接回到中国进入中国分公司;第三种是来自中国本土,在本土完成知识和经验累积的优秀人才。由于跟中国本土企业直接争夺成熟的人力资源,中国公司将其形容为“狼来了”,并表示了极大担忧。

  于是,跨国公司开始加大了从高校中直接招聘的比重,对人才从头培养。其中,微软是先行者之一。

  自成立以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启动了面向亚太区高校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的“明日之星”实习生项目。实习学生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后,将深入到每个研究小组进行为期三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实习。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500名学生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

  按照微软的计划,2006年到2011年,微软将继续协助中国培养一大批软件人才,特别是世界一流的高端软件人才,其中包括软件工程专业院校教师、软件工程师等专业骨干软件人才,培训人数将超过8万人。

  张亚勤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转型的关键是人才战略,而批量制造创新型人才又是重中之重,“其中,利用跨国公司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合作会十分重要。” (侯继勇)

编辑:段红彪】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