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iPad或再引三大运营商争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苹果iPad或再引三大运营商争夺
2010年03月29日 13:28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移动开始发力移动数据业务。3月22,中国移动联合中广传播共同宣布,其手机电视业务正式商用。中移动为手机电视用户数目标设定为500万。中移动总裁王建宙上周还表示,“中移动对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上网)和iPad都有合作兴趣。通过iPad可以拓展我们的移动阅读业务。”这是中移动首次公开向苹果公司的第三款支柱型硬件产品iPad抛出橄榄枝,也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向全球最受追捧的IT公司主动示好。中移动突然发力移动数据业务必然引发整个行业连锁反应。

  中国移动发力3G用户端争夺

  中移动总裁王建宙上周在香港记者会上表示,将加快移动阅读、视频和音乐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渗透步伐。与苹果公司就引入iPhone的谈判已进行多年,中移动表已提出希望在新一代iPhone加入TD功能,但暂时未获得结果。他指出,加入技术并不困难,因为黑莓手机亦已加入TD技术。

  在此之前,中移动全国手机阅读业务已经开始发力。移动上海公司针对三大品牌用户推出手机阅读营销活动,期间,用户可在含50本畅销书的1元特价区内,享受1元读1本书的优惠。不难看出,中移动此次主动向苹果iPad示好意在为国内手机阅读以及3G移动数据业务占据制高点做铺垫。据报道,苹果iPad平板电脑前三天的订购量约为15万部。iPad平板电脑无疑有望再现苹果iPhone席卷全球的巨大扩张效应。

  缺乏TD明星旗舰终端的中国移动在3G市场上已经感受到了不小的竞争压力。2009年,中移动新增用户份额从年初的77.8%下降到年底的47.9%,净利润增长也跌到个位数。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则开始快步增长。这一势头直接促成渐进入缓慢增长阶段的中移动发力掌控用户端。

  在手机电视方面,中移动推进速度明显超过其他两家。中移动手机电视业务阵营包括多普达、三星、华为、中兴通讯、摩托罗拉、宇龙酷派、联想移动、LG、青岛海尔、青岛海信、夏普、金立、东信、港利通等14家手机厂商。中国移动方面预计年内支持该业务的手机终端将多达67款。

  3G掌控终端即掌控产业

  3G的特点是数据业务将更加丰富,运营商是移动通信产业链上主导者,在3G时代将加大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握能力,而对手机终端的深度定制是实现这种掌控的最有效方式。美国苹果公司就在以其iphone手机在力图主导未来移动通信的业务控制,从而觊觎运营商对产业链的掌控地位。这也是国内运营商与苹果公司合作谈判中最大的纠结所在,因此,三大运营商都选择终端定制和雨明星终端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终端困局。

  但是明星终端能真的就是救星吗?3月22日,在联通版iPhone引入国内尚未满半年的时候,中国联通调整了其销售策略。网易科技3月22日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中国联通新增了分期付款、交押金及银行担保等三种“零预存购机”销售新政,但仍有超过八成的用户表示不会因此购买联通版iPhone手机。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虽然中国联通高层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iPhone销售的总体情况非常健康”,但中国联通在iPhone引入国内尚未满半年的时候即调整营销策略,表明其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但是iPhone确实明显提升了中联通的3G品牌形象,使其大有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

  iPad花落谁家?

  作为放大版的iPhone,苹果iPad已经掀起了平板电脑的热潮,在苹果推出iPad之前,微软和惠普就在2010CES展推出了两家公司联合推出的平板电脑Slate。微软虽然抢先发布了平板电脑,但与苹果iPad相比并没有赢得太多的喝彩声。随后,戴尔、索尼、三星纷纷公布了平板电脑计划。这次中移动最先嗅到了机会,中移动需要借助iPad增加在3G时代的话语权。

  事实上,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是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最近半年使用最多的手机应用服务。2009年,中移动已经宣布在未来5年将在浙江投资5亿元,用于建设手机阅读基地、定制TD阅读器,并计划在内容、终端和渠道上全面拓展。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在浙江的手机阅读基地势必将与中移动正面展开竞争,此前,中国电信已经表示将于4月30日正式推出手机阅读服务。

  公开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将有超过30%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到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销售额将占到整个出版产业的50%。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3G用户争夺激战正酣的同时,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移动增值业务竞争将成三大运营商今年和今后几年主要的战场。尽管中电信和中联通对ipad还没有明确的合作表态,但是,一场暗中的较量已经展开。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