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信欲借"黑莓"反击iphone 3G手机大战一触即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中电信欲借"黑莓"反击iphone 3G手机大战一触即发
2009年09月07日 15:38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就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亮出了自己的终端“杀手锏”后,中国电信也正在酝酿反击。近日,天翼移动终端管理中心副总经理马武表示,中国电信将加强与加拿大RIM公司和美国Palm公司这样的智能手机厂商合作。这是中国电信方面首次明确将引进RIM“黑莓”和Palm Treo。

  专家称,终端平台在3G时代的运营商竞争中将更加重要,在移动手机业务上尚处于追随者的中国电信更需“借力”出击,在智能手机的蓝海中占得先机。

  黑莓:3G的强心剂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近日表示,中国电信正与“黑莓”洽谈合作,希望能尽快达成协议,与iPhone展开竞争。中国电信上半年盈利为90.04亿元,同比下降28.7%,每股基本盈利11分,不派中期息。上半年含初装费收入的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为439.31亿元。

  王晓初表示,收购的CDMA网络正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现在是业绩最低点,预计明年将恢复增长动力,但CDMA的移动业务将需要3年至4年才可转亏为盈。

  据了解,期内中国电信固话用户较年初减少899万户至1.99亿户,固网语音收入为410.6亿元,同比减少18.7%。此外,上半年因为小灵通用户流失,导致收入减少26亿元,预计下半年的影响将减弱。

  在移动电话市场,中国电信接手CDMA网络后加大了用户拓展力度。中国电信上半年净增移动用户1137万户,总量达到3928万户,净增用户市场份额从今年1月份的12%提升到6月份的28.7%。

  针对CDMA终端缺乏的问题,王晓初表示,中国电信通过与多家手机厂商洽谈,年底前EVDO手机款式会增加至200款。他还表示,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公司会推出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的手机。另外,由于网络扩容改造工程提前达到目标,公司可能将原定于明年在农村市场推出3G业务的计划提前至今年下半年。

  高端市场:兵家必争之地

  具体来看,oPhone的优势是中国移动在2G时代积累的庞大客户基础,iPhone则是倚重时尚潮流的鲜明风格,以及在年轻消费群中有一大批忠实追随者,而“黑莓”在国际上成功的最重要原则是“极端”针对高级白领和企业人士的商务需求,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定位。据悉,中国电信此次宣布与国外的智能手机厂商合作,也是意在联合打造属于中国3G的EVDO明星产品,“黑莓”的特点无疑有助于中国电信打开3G高端市场。

  不过,有专家认为,如何将黑莓模式成功在中国复制,还需中国电信在终端本土化上下一番工夫。这点从iPhone的情况就可见一斑。

  有分析称,在中国移动消费市场,用户每月的平均账单为60元人民币,而iPhone手机的目标是300元,而且iPhone仍然有一些使用英语的应用软件,提高了用户的门槛。

  此外,中国移动的客户将能够通过其账户直接支付“移动商城”下载的费用,而iPhone的用户必须用信用卡支付,这些都增加了中国联通服务的成本。目前中国电信引入的黑莓运营模式还未公布,但iPhone遇到的问题也有可能成为“黑莓”面临的挑战。

  3G:竞争愈发白热化

  中国移动在几天前与台湾智能手机厂商宏达电子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开发和发布一款类似于iPhone的手机产品OPhone。与此同时,中国电信与31家厂商签订了400万部廉价3G手机的采购协议。目前中国电信将在已经开始销售3G手机。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联通8月28日在香港确认与美国苹果公司就未来三年iPhone手机合作销售达成协定,双方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推出iPhone手机。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引进iPhone使得中国联通成为近期最受关注的运营商,这不仅使中国联通成为各媒体追逐的对象,在业绩一般的情况下,iPhone对中国联通的股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电信此时披露洽谈“黑莓”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分散公众目前在iPhone上的注意力。

  “说到底,智能终端只是一个载体,在短期促销上会起到作用,而且,如果未来有新的革命性的终端产生,运营商有可能还会转移平台。”有专家认为,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最终要回归本质业务。由于手机终端的流量毕竟还是要受带宽限制,如果中国电信能将固网和移动网做一个完美的嫁接和融合,一个座机号码其实也是个手机号来用,将会由此诞生一个新的“核心业务模式”,而这也可能成为未来三大运营商的竞争点。本报记者 林剑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