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雄踞全球前五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看上去有些走出泥沼的感觉。其第二季财报显示,季度净利润为2600万美元,不过占主要营收的手机业务已然亏损2.53亿美元。也就是说,这部分亏损仍需靠摩托罗拉的其他业务盈利抵消。因为长期亏损,“HELLO M O TO”的口号不再像过去般响亮。
手机业务萎靡不振,令另两大欧美手机巨头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似乎也染上了这种怪疾。他们希望用金融危机导致消费者购买力减弱来为自己辩护,并宣称手机行业寒冬已至。然而,进入该行业不久的“新丁”苹果却在该季度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报表。两厢对比,似乎更印证了“没有坏的行业,只有坏的商业模式”这句至理名言。
老牌手机巨头情况不妙
最新财季,摩托罗拉总营收为55亿美元,净利2600万美元。但其中移动设备(手机)部门销售额仅为18亿美元,同比下滑45%。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当季运营亏损2.53亿美元。
看似遥遥领先于摩托罗拉的诺基亚,整体表现也差强人意。商业模式相近,品牌影响力相当,销售情况也有类似的表现。今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实现净利润3.8亿欧元(约合5.35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66%。财报显示,诺基亚第二季度的销售额为99.1亿欧元,同比下降25%。诺基亚同时重申,对于2009年全球手机业预测仍然维持在萎缩10%的水平不变。
早在金融海啸来临之前,诺基亚就开始选择用“转型”来规避风险。思路是正确的,但现实却似乎未如人愿。如今,诺基亚利润趋薄的速度似乎远远快于其互联网业务的成熟。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几乎与任何一位诺基亚员工交谈,都能听到“我们的费用在缩减”的声音。事实上,在这则策略的贯彻实施之下,诺基亚的成本确实在进一步下降,但却并没有为利润带来太多贡献。
情况不妙的还有另一家欧美手机巨头索尼爱立信。尽管作为通信设备行业巨头爱立信和电子消费行业翘楚索尼的“独生子”,索尼爱立信一出生便显得风华正茂,但索尼爱立信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已开始出现亏损。至此之后的数个季度,亏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索尼爱立信此前公布的2009年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手机销量为1380万部,同比去年减少了43%。与此同时还出现了2.13亿欧元(约合2.99亿美元)的净亏损。而去年同期,索尼爱立信还能勉强实现600万欧元的账面盈利。
索尼爱立信方面同时表示,其二季度占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继续下降,仅5%左右。和诺基亚一样,索尼爱立信也维持了今年全球手机销量至少下降10%的预测。
索爱押宝中国3G市场
就在这个时刻,索尼爱立信又将眼光移到了中国市场上。不久前,索尼爱立信集团总裁小宫山英树访华,宣布将推出支持TD -SCD M A和W A PI标准手机。遥望TD起步到现在,索尼爱立信在“观望”许久后终于出手,却又多少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
“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的情况一样,全球采用统一的产品研发策略,在3G市场中,W CDM A才是他们最坚持的。”手机咨询公司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认为,思路相近,全球布局相近,作为W CDM A的坚守者,索尼爱立信的动作更像是市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一直以来,索尼爱立信的销售重点始终放在欧洲市场。记者从索尼爱立信内部人士处了解到,早年索尼爱立信曾推出一款旋转式手机W 550C,在国内市场非常走俏,但在欧洲却无人问津。最终,索尼爱立信方面放弃了后续产品的开发计划。如今,随着中国市场再度成为主角,索尼爱立信的思路也开始转变。杨群表示,宣布支持TD便是重要信号。
至于诺基亚,到现在仍未推出TD手机。
商业模式制胜苹果业绩独俏
低端机走量占份额,高端机高毛利求利润,这是手机行业亘古不变的道理,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更是深谙此道。正因为如此,在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市场高端机主力消费人群消费力减弱时,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的问题就来了。
去年,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曾公布数据称,自2008年一季度起,中高端手机市场增长放缓,西欧整体销量自2001年以来首度出现下滑,而北美销量同比增长也已放缓。“手机用户不愿放弃正在使用的旧手机,将对高端市场构成巨大打击。”
不过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上网)似乎对该问题免疫。最新财季,苹果共销售520万部iPhone,是2008年同期的7倍。“诺基亚看到了iPhone的本质--A ppstore的力量。”杨群告诉记者,目前1700万iPhone用户通过A ppstore的下载软件总量相当于16亿其他手机用户下载的应用数量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诺基亚很早就提出了互联网战略O vi,但O viStore到不久前才真正与消费者见面。
他看好O viStore,原因是诺基亚有足够多的资源能把它做好,需要的只是时间。同时,杨群也提出了对诺基亚以及索尼爱立信的担忧,“iPhone的成功让人们对诺基亚、索尼爱立信这些老牌厂商的明星产品开发能力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会让苹果这样的手机行业后来者居上?”他表示,真正持续的创新能力向来是资本市场考量企业价值的关键。 方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