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在网上看到的消息、新闻,特别是论坛里的很多帖子、话题,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实的,是人为策划和操纵的,你还会对那些不时爆出来这个门那个门,或者所谓的猛料兴趣不减吗?——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揭开了一个潜伏于水下的被称为“网上水军”的灰色产业链。
事实上,经历过“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以及“奥巴马红衣女郎”等莫名其妙的网络热门事件之后,对于活跃在网络热门话题背后的职业策划团队和所谓的“网络打手”、“网上水军”,公众已经不再陌生。不过,央视的报道还是让人大开了眼界。原来,雇佣成千上万的“水军”来炒作话题甚至恶意攻击竞争对手,已然成为一个操作流程成熟的行业。
发帖回帖对很多人来说,竟然只是一种工作,其中没有任何属于个人的理性思考和感情色彩。在这种明码标价的幕后经济交易背景下,所谓“网络民意”确实成了“鱼肉”。尤其是,当那些网络打手公司借此来炮制谣言、诋毁对手、左右舆论,整个网络世界和网民群体都将为其连带承担恶名。
网络平台原本是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现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和控制以达到个人目的,令人非常痛心。传统意义上广受肯定的网民、网络民意,甚至面临着被重新定位的尴尬。这更提醒我们的网民,特别是传统媒体,看待网络热点事件应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以避免被愚弄和利用。
既然存在“网上水军”,“网络同样需要打黑”的声音随之响起。那些网络打手公司当然需要被治理,这和现实社会中的坑蒙拐骗和造谣陷害,本质上没有区别。让人隐隐感到担忧的是:网络“打黑”的拳头一旦举起,所落之处恐怕不只是所谓“网上水军”,更是网络世界的言论自由和不记名开放。因为正是网络世界的这种特点,为“网上水军”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和空气。
在这里,一个需要辨析的话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网上水军”?或者说,“严打”是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在我看来,所谓“网上水军”的存在,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甚至其本身就是自由开放的一种代价。具体到个案,被侵犯利益的受害者当然可以报警,公安部门也应该立案调查;但在整体意义上,重要的仍是网民和舆论需要增强思考意识和识别能力,而这恰恰首先需要更多地去经历和历练。
所谓“网上水军”,真正考验的是公众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已。笔者并不认为“网上水军”真的能够“花五万元左右法院判决”,真正的问题仍是法院判决本身能否经得起法理和事实的检验。某种意义上,“网上水军”也是一种民主历练,任何自由开放的平台都免不了要经历一个自我修正的漫长道路,重要的是人们从中得到的,是唯有自由开放平台能够提供的历练和成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