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对网络语言不妨宽容一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齐鲁晚报:对网络语言不妨宽容一点
2009年05月21日 16:29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语言本来就不是用来"光宗耀祖"的,网络语言从来没有说过要取代"传统语言"……

  5月20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一些网络语言,简直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著名国学专家李敬一教授,作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时,如此痛斥现在网络上出现的不规范用语及火星文。

  国学专家对网络语言如此深恶痛绝,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网络语言生命力之强、影响力之大,已经让国学专家痛心疾首;二是在一些国学专家眼里,网络语言一直是“异类”,摆不上台面,理应受到传统语言的“打压”。

  网络语言诞生于网络,主要用于网络交流,大受年轻人的追捧。尤其在在线聊天、网络跟帖中,网络语言十分吃香,比较适合用于讲究效率、个性、幽默的网络交流。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网络语言现在就“很规范”,一点问题都没有,客观地讲,网络语言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是,它既然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就不是一些专家想扼杀就能扼杀的。

  更重要的是,说网络语言是对祖宗和传统的糟蹋,则完全是站在“祖宗与传统”的立场之上。事实上,网络语言本来就不是用来“光宗耀祖”的,网络语言从来没有说过要取代“传统语言”,也没有说过要成为“主流文化”,网友们也没有这个使命,没有这个责任。国学专家说应打压网络语言,可能是对国学鼎盛时代的怀恋,然而,即便网络语言彻底消失了,国学也未必就能兴旺起来。

  笔者在写文章时,通常用比较传统的语言,有时还为自己的文风太正、语言不活泼而苦恼,正在试图“借用”网络语言的风格来改变自己的文风。现在听到国学专家的“训斥”,突然感到有点害怕,一旦传统媒体都“拒绝”网络语言,怎么去吸引年轻读者呢?好在现在许多报刊并不买某些专家的账,报纸的文字风格也在悄悄改变,有选择地运用网络语言。受众,既是读者,也是网民,鲜活形象的网络语言也是卖点之一啊。(冬雪草)

【编辑:段红彪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