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联通3G资费两大创新之优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试析联通3G资费两大创新之优劣
2009年05月18日 14:50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17日,联通正式发布了“沃·3G"子品牌,宣布全国55个城市开始WCDMA试商用(详细内容请看视频)。同时联通公布了3G资费及其他相关信息。

  联通3G资费在原156积木式套餐基础上出现了两大值得关注的变化。

  1. 为适应多媒体业务的多样性,手机业务出现按M/T计费、流量计费及组合计费等多种形式。

  用户使用中国联通3G手机门户内的多媒体或文本内容采用统一计价,不再区分通信费和信息费,仅收取M、T或M+¥、T+¥(“¥“的中文名称为“x元”,指中国联通代合作伙伴收取的业务内容费用,简称“代收内容费”),不另收取流量费。

  M即Media的首个字母,是多媒体内容的计价单位,多媒体内容包括图像、音频、视像及相关应用程序内容下载及流媒体播放服务等,如看一段视频或下载一首歌曲,一个多媒体内容的价格为n个M。

  T即Text的首个字母,是文本内容的计价单位,文本内容包括以文字为主的内容浏览和下载,如浏览一条新闻,下载一段文字,一个文本内容的价格为n个T。

  M/T标准资费为:1元/M,0.2元/T。

  如果中国联通3G手机门户内的内容足够丰富的话,尤其是视频、音乐等高流量信息足够丰富的话,用户实际发生的流量可能锐减。但如果中国联通3G手机门户内的内容匮乏的话,复杂多样的计费方式,反倒可能成为一个“鸡肋”。

  2. 联通3G无线上网卡可套餐自动升级。

  虽然联通推出了150元/3G,200元/5G,300元/10G的资费递减的三个套餐,但只要用户选择了150元档的套餐,当原套餐月费与超出部分使用费用之和达到更高一级套餐月费时,自动向更高一级套餐升级,而下个月自动恢复到原选择的套餐。

  这是一个资费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利益以及消费者和运营商之间的共赢,但与杨培芳老师的动态折线式资费方案相比,似乎无论在消费者理解上,还是在实际计费系统设计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参见:试析动态折线式资费方案优缺点 )。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用户在选择了低端套餐后,才会自动升级。因此从用户角度看,只要选择最低的套餐,利益就不会受到损失,因此,上两档套餐的设置意义并不大。此外,需要注意,由于只有三档套餐,超出最高套餐限额后仍需按0.1元/M的高价计费。

  附:联通2G、3G资费简单对比

  中国联通共推出186-1686七档3G基本套餐和150、200、300三档3G上网卡资费。联通表示,包括语音、可视电话、数据流量,整体的套餐折扣在6.9折到4.6折之间。语音方面长市漫合一,比2G更优惠,数据有整体送的M/T还有流量,再加上套餐自动升级模式,数据方面也是很优惠。试运营期间,3G通信费减半收取。

  从表面看,是有不少优惠。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对比一下。

  以186套餐为例,全国接听语音免费,国内语音拨打时长510分钟,国内可视电话拨打时长20分钟,含新业务内容,20M、40T、60MB流量、来电显示、手机报。语音超出部分,全国拨打语音0.36元/分钟,可视电话超出部分按标准资费。

  简单说,

  1. 语音,全国接听免费,套餐含国内拨打时长510分钟,超出部分,全国拨打语音0.36元/分钟。

  2. 可视电话,套餐含国内可视电话拨打时长20分钟,超出部分按标准资费(按其网站说明,可视电话基本基本通话费,拨打0.9元/分钟,接听免费,国内漫游费拨打1.2元/分钟,接听0.9元/分钟,国内长途费1.2元/分钟)。(联通又一次“成功地”将在语音通信中混乱的基本资费、长途资费、漫游资费转移到了可视电话。)

  3. 含20M、40T、60MB流量。

  4. 赠送来电显示、手机报。

  5. 试商用期间,3G通信费减半收取。

  而2G时代,以北京联通推出的世界风156“积木式套餐”为例,其中186套餐186元/月,含1460分钟本地主叫,超出后0.13元/分钟,长途加拨IP,0.10元每分钟,可选商旅包, 1元/月,国内漫游(不含港澳台)主、被叫资费统一为0.39元/分钟。

  比较而言,由于3G资费国内语音接听免费,漫游时主叫仍按基本资费,又有试商用减半的做法,在试商用期间的联通3G套餐并不贵。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套餐中所含的国内语音主叫时间只有510分钟,超出后即使本地拨打语音也将达到0.36元/分钟(即使减半收取,也明显超过了2G套餐),这需要引起本地主叫语音较多的用户注意。

【编辑:王峥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