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大规模改革不可避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三星大规模改革不可避免
2010年04月06日 13:42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现在是真正的危机时期。三星的前景如何难以预测。我认为代表三星的大部分事业和产品将在十年内会消失,没有时间犹豫。”这是李健熙在3月24 日决定重返三星领导层时的感言。外界普遍认为,这显示出这位曾经缔造了三星神话的韩国民族企业旗帜性人物“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意识。

  这种危机首先来自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在去年的全球手机市场上,三星虽然仅仅位居芬兰的诺基亚之后,排在次席(市场占有率为19.9%),但在引领手机未来市场的智能手机领域却成绩不佳。三星在智能手机产品推出时间和竞争公司相比晚了近一年,而且在韩国国内市场也不敌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上网)。苹果和谷歌等以软件为主力产品的企业营业利润率达到30%以上,而三星电子的营业利润率还不到10%。也就是说,三星电子不仅没有引领市场,反而被抛在了后面。去年11月,在气温达到零下的天气里,韩国的年轻人为了得到一部新上市的iPhone排起了长队,这在本土品牌一直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韩国是件稀罕事,iPhone手机在韩国市场上一经推出,仅在一周内就创造了销售10万部的纪录。这些都深深刺激了三星高层和在幕后观察的李健熙的神经。

  正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在国内外手机市场上倍感压力的同时,三星产品又罕见地出现了质量问题。2009年10月10日,韩国各大媒体报道了三星热销的对开门冰箱发生爆炸事故的新闻,这在韩国消费者中引发了一阵骚动,因为三星产品在韩国普通民众中一直是高品质的象征,而此次质量事故正好出在三星电子建社40周年前夕,因此格外引人注目。据韩国媒体报道,当从报纸上得到这一消息时,李健熙对此大为恼火,称自己过去20年倾全力打造的“质量至上” 的经营理念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虽然事后三星对相关产品进行了召回,但此事对三星品牌的形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

  与产品市场出现的暂时性技术问题相比,公司内部管理结构始终没有理顺的问题,则直接影响到三星未来的发展。最近丰田汽车风波给李健熙造成了很大冲击,对此他表示:“全球一流企业正走向崩溃,三星也是前途未卜。”在李健熙退出经营一线的这段时间里,三星实行的是“集体领导体制”,这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营中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以前李健熙是三星集团的主心骨,但其退出后很难期待有人在高风险领域进行果断投资。有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就发现,三星在重大决策方面确实比以前慢了很多。再加上最近发生了冰箱爆炸和芯片技术外泄等事件,频繁暴露出组织纪律松散的漏洞。甚至在李健熙宣布重返管理层的当天,三星电子半导体厂还发生了停电事故。

  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李健熙的复出更加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对于李健熙此次没有使用外界所猜测的名誉总裁身份,而是直接使用“三星电子总裁”这个头衔复职,有分析就认为,李健熙此次绝不只是象征性的复出,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要对三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其上任后的动作,分析认为:首先,李健熙很可能会进行机构重组,以加强内部组织纪律观念并调整内部管理架构。三星集团目前正考虑新设总裁办公室,并将社长理事会下属的业务支援组、法务组和通信组扩大重组为品牌管理室和伦理管理室。同时,三星还有可能恢复李健熙下台时同时被解体的集团战略企划室。外界观察到,如果恢复战略企划室等社长辅助工具,等于恢复了原先三星经营系统的特征,即“李健熙会长—战略企划室—子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三角体制。三星集团副总经理李仁用日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目前三星集团内部的机构重组尚在考虑中,但肯定会加强社长理事会下属组织的职能。”

  其次,新项目的推进速度也有望加快。三星集团的一位高层负责人表示:“之前李健熙会长的主要作用就是决定集团每5—10年的发展方向,及事关集团未来的上万亿的大规模投资等,此次李健熙会长重返三星,很可能也是主要负责这方面的事务”,这标志着三星在经营速度和先期投资方面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弘益大学公司管理系教授金钟奭认为:“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主要产业领域正迅速改变。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在重大决策上加快速度,从这一点来看,李健熙重返管理层非常有必要。”

  第三,重要人士调整不可避免。其实最近几年,三星集团内部的人事调整一直在进行。有评论就认为,李健熙重返领导层将对三星的经营方式和继承方式产生影响。家族经营体系会得到强化,下一步的人事调整的重点,就是如何确保目前担任三星电子首席运营官(CEO)的李在镕副社长如何顺利继承三星集团的经营权。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