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最高限价将取消 刺激消费关键在透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家电下乡最高限价将取消 刺激消费关键在透明
2009年08月04日 14:35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家电下乡将再次扩大补贴范围。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日前在“2009中国家电下乡高峰论坛”上透露,财政部正在着手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现在实行的下乡产品最高限价政策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将是最高补贴标准。这意味着农村消费者以后在购买高端家电产品时,也可享有国家优惠。

  显然,此举一旦推行,不仅农民受惠,且由于能够推动高端家电的销售,对厂商而言也是绝对利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利好的实现关键都在于确保家电下乡环节透明,误导欺骗农民、售价高于中标价格等行为都将导致家电下乡效果大打折扣。

  农民期待取消最高限价

  按照现行家电下乡政策规定,农村消费者在购买下乡产品时,可享受国家成交价13%的财政补贴,生产厂家在投标时被限定了最高价位:彩电3500元,冰箱(含冰柜)2500元,手机1000元,洗衣机2000元,壁挂式空调2500元,落地式空调4000元等。

  然而,这项最高限价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的选择权遭到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购买热情。

  根据苏宁电器对外发布的《2009中国农村家电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关注质量多于价格,农村消费者心理承受价位超预期,被访的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中,普遍能够接受中等偏上的价格水平,特别是对冰箱、洗衣机、空调产品。

  这从农民需求上得到了证实,例如,由于目前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很多农民关注平板电视是为了更换家里的CRT(显像管)电视。由于农民朋友在购买电视方面想一步到位,希望产品能够用上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等待平板电视下乡的大有人在。

  在冰箱、洗衣机产品方面,农民将关注的目光放在节能上。“买一台节能冰箱的话,一天省1度(应为千瓦时)电,一个月就是30度电,一年就是360度电,这样一年节省的费用就将近200元,用十年的话买冰箱的钱就省回来了。”福清一农民说。

  由此可见,农民并非只关注低端产品,取消最高限价乃大势所趋。

  厂商高度支持,或成下半年家电下乡亮点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表示,“家电下乡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形成的产业硕果。但家电下乡政策应该能够被更多人,特别是农民朋友享受。不能因为城乡差距,使得很多先进的家电只能供城市人口使用。”这也是下半年政府积极推进的一个工作,闻库司长将此定位为下半年亮点工作。

  显然,取消最高限价政策受益的不只是农民,其对于拉动我国内需,对于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利好。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农民达到8亿,以PC为例,假定家庭数量为两亿户,如果有10%的农村家庭拥有一台4000元的中高端电脑,潜在市场价值便达到800亿以上,这足以表明刺激高端消费对于繁荣家电市场有很大助推作用。

  为此,多个厂商在较早前就公开表示了其对取消最高限价的期待。“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市场消费力非常强”,美的空调新闻发言人张治国指出;TCL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启春也指出政策应对农村中高端市场予以关注;奥克斯空调之前甚至直接上书财政部与商务部,呼吁取消现行的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政策,“希望‘家电下乡’政策向家电‘以旧换新’与‘节能惠民’政策看齐,将现行的‘产品最高限价’改为‘最高补贴标准’与‘最高能效标准’!”

  家电下乡应立足农民需求

  总体来看,家电下乡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正在步入正轨,效果已经显现,其更从此前单一的惠农强农延伸为当前的保增长、扩内需、惠农强农、稳定家电行业发展、均衡内外贸发展等多重目标。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家电下乡的电器共销售961.01万台,销售金额达162.29亿元。6月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销售额超亿元,四川、河南、山东3省的销售额占当月全国总销售额的29.3%,浙江、湖北、贵州销售量环比增长50%以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市场毕竟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消费市场,家电下乡也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要把家电下乡这件好事做得更好,必须把中央的政策精神和当地农村的实际相结合,认真细致地为广大农民设计好家电下乡的每一个环节,例如,补贴产品种类不齐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遭到怀疑、价格会不会虚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热情,如何化解这些疑惑都是当地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借中央政策的东风,只有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拉动农村消费、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把好事办实、把好事办好。(陈丽容)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