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价格日趋降低 消费者恐质量与价格同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家电价格日趋降低 消费者恐质量与价格同降
2009年05月13日 14:1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价格日趋见低意味着产品偷工减料?

  “是不是家电不断降价的时候,质量也跟着降了?”日前,在采访中,市民林生表示:“以前我家买一台空调,用了8年多还是好好的。后来又买了一台同品牌的空调,结果3年不到,感觉制冷效果大不如前了。”颇令记者惊讶的是,当厂商一次又一次祭起降价的大旗时,不少用户却加剧了“价格与质量同降”的担忧。

  相关专家表示,不排除有厂商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偷工减料降低了产品品质,并且新技术的应用到成熟也需要时间。厂商如果太注重“价格跳水”的轰动效应,忽视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迟早会失去用户的信任。

  今昔对比:家电价格确实在降低

  “10年前我的工资不到2000元,品牌彩电价格也得好几千元甚至过万元。现在我的工资翻了快两倍,一般品牌电视价格也还是几千元。”市民董姨表示。

  卖场人士表示,无论中外家电产品,近些年价格轨迹都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很多。首先是国产家电厂商的集体“雄起”,迫使外资厂商降价保市。“家电产业的高度集中和规模化,也导致成本摊薄,价格拉低。”一家彩电厂商人士表示。该人士还认为,家电价格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而钢材、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以及塑料原料价格总体而言是以降为主。

  “家电产品也有其生命周期,新品上市价格居高,随后逐渐回归合理,最后成为市场淘汰产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价格降低是最直观最外露的表现。因此,消费者就觉得产品老是降价——实际上新品的价格还是很高。”海信科龙广州公司总经理黄新华告诉记者,中国消费者收入持续增加也显示家电价格相对低了。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型连锁家电卖场壮大,“像国美、苏宁采取全国集中采购,给家电厂商压的价格都很低,并且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这也导致家电产品可以不断降低价格。”

  用户反应:质量恐与价格同降

  “以前使用的传统CRT电视,十多年一点问题没有,现在用同一个厂家的液晶电视,哎,没多久上门修了两次。”采访中,家住白云区的黄伯告诉记者。“是不是厂商在不断降低价格的同时,也放松了质量的控制?”

  记者采访中发现,有类似看法的用户远非黄伯一个。在科技网站工作的叶生表示,家电产品降价一次紧跟一次,而且幅度也一次比一次大,相同原材料的进价,厂家要么牺牲利润,要么降低产品质量。

  某合资品牌空调公司负责人曾告诉记者,外资品牌国内销售的产品在环保材料的使用上与国外不同。其潜台词就是“适应国内市场价格战必须降低原材料成本”。“有时候厂商大喊降价其实就是一个噱头,但在盈利的压力下,又不能真正地全部降价。同时,也要顾忌,如果真的降价,产品质量是否能稳得住。”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彩电厂商人士表示。

  厂商态度:一味降价有损产品质量

  据2008年10月发布的《2008年家电行业报告》显示,近年来家电业通过不断掀起价格战以求赢得突破性销售增长之时,却很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引发中国家电业的质量危机。据该报告,在对家电相关信息的搜索中,网民最关注的家电元素已经由“价格”让位为“维修”,关注度达35.31%。

  美的家用空调市场部总监张志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价格竞争是厂商竞争的必经阶段。但他同时表示,厂商可通过技术进步、扩大规模等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带来合理的价格下降。

  志高空调公共关系部陈玉义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示,厂商一味降低价格,打价格战会损害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厂商不断降价,必然影响整体利润,其研发、质量管控等环节投入就会减少,也影响产品质量。如此反复就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说法:技术提升应使产品更好才对

  面对记者“家电产品质量是否与价格同向运动”的提问,业内专家表现得非常谨慎。从事空调等家电研究10多年的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红旗就表示:“这个问题太复杂,无法回答。”尽管记者希望多角度探讨,但他依然没有正面回答。

  此前,他曾公开向记者表示,有空调厂商将换热器越做越小,既节约成本又减小体积,但又使用变频高效压缩机,自然会出现使用高效压缩机的低效空调,所谓变频空调质量就不可靠。而且,有些厂家通过减少压缩机的线圈,来降低成本,也让变频空调的高效名不副实。

  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滕俊恒透露,家电厂商在不断降低产品价格的同时,“材料使用可能有变化”。不过,他又表示,降价产品的质量在下降,也可能是“消费者的一种感觉”。由于用户对家电产品的使用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可能令一些采用新技术的产品带来了质量不可靠的印象。滕俊恒告诉记者,随着家电产品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应该越来越好才对。(李光焱)

【编辑:王峥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