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方案通过 重庆尚未正式申报试点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三网融合方案通过 重庆尚未正式申报试点
2010年06月09日 14:13 来源:重庆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已通过的消息,近日传得沸沸扬扬。对此,昨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侧面证实了传言。他同时表示,试点方案将由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公布。而我市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运营商,较之此前高涨的热情,各方回应都较为低调、谨慎。据悉,待三网融合最终实现广电、电信企业双向进入后,市民打电话、上网、看电视等,每年可省下数百元。

  三网动态

  广电总局证实方案已通过

  前日,《中国数字电视》杂志主编包冉在其博客中披露,“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通过了试点方案。近两天内文件会在政府网站公布,18号前各地上报试点申请,25号批准开始实施”。

  “网上不是都有了试点方案通过的消息了吗!”昨日,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侧面证实《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出炉。他还向记者表示,该方案公布不由广电总局说了算,而是由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公布,因此何时公布,他尚不得而知。朱虹也没透露试点方案的具体内容。

  虽然目前尚未有官方网站公布该方案,但据知情人透露,此前工信部、广电总局僵持不下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内容播控权”及其计费管理,最终独归广电,广电系因此成为三网融合试点的最大赢家。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培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IPTV播控权最终花落谁家,都向推动三网融合迈出了积极的一步,比僵持不下有积极意义。他还称,目前而言,电信运营商需要做好宽带核心网、接入网的服务,最终将等到“电信也能进入广电腹地”的对等开放。

  重庆行动

  我市尚未正式申报试点

  “我们目前还没有收到《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也没看到申报试点城市的具体要求,尚未开展正式申报工作。”重庆市经信委信息基础设施处相关负责人刘伟介绍,我市相关部门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制定的重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目前仍没有最终出炉。“还在经信委、广电、通管局等几个部门的合议中,要等国家的方案出来后才能最终敲定。”刘伟说。

  据记者了解,我市三网融合相关工作早在半年多前就已启动。去年9月,市经信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沐华平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务院在三号文件中表示将优先支持我市发展三网融合。与此同时,三网融合方案已在加紧制定当中。今年4月,在市经信委主办的三网融合信息化业务研讨会上,文广局、广电局、通管局等部门及企业悉数出席,相关人士还提出将在我市成立三网融合工程实验室。

  企业反应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三网融合试点的脚步渐行渐近,相关运营商的反应却日渐低调、谨慎。对于广电系“独掌”IPTV内容播控权,并且进入电信相关业务的“利好”消息,重庆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锐昨日低调表示:“说不清楚,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在一个月前,郭跃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重庆有线已开发出能打电话、发短信的“遥控板电话”。“只要条件允许,有线即可向传统电信业务渗透。”

  重庆移动市场部人士也称,这是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中国移动集团层面考虑的事情。而此前重庆移动曾表示,已在技术、业务、网络支撑等各方面早做好了准备,只等相关实施细则出台。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目前该试点方案尚处于三网融合的“不对等”阶段,这对广电系和电信系企业都较为敏感。

  生活影响

  市民每年有望节省数百元

  三网融合究竟能给普通市民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简单地说,就是只需用一根线和一件电器就能实现打电话、上网、看电视等功能。这意味着手机、电视和电脑的三个屏幕,也完全可以合成一个终端。

  杨培芳表示,短期来看,刚刚拿到相关电信业务经营权的广电,可能会将目光锁定在高端人群。但长期看来,要吸引众多消费者,价格最终会趋于下降。他同时称,目前电信运营商经营电话、互联网资费的趋势已是一降再降。因此,从长远来看,三网融合将给市民的消费带来更多的实惠。

  对于三网融合最终带来电信企业、广电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集体参与、双向进入,业内人士估算称,每户家庭每年可以省去几百元的开支。例如,目前我市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向电信运营商缴纳的座机电话费约300元、网络宽带约400元,向有线运营商缴纳有线电视费用约300元。以后若同一家运营商提供全方位服务,并且与其他运营商全面竞争,将让上述服务费用有所优惠。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