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百余家企业宣布推出自己品牌的电子阅读器。电子书、智能手机、苹果iPad、PSP、MP3,很多IT产品都可以实现电子阅读的功能,随着众多电子阅读器品牌进驻市场,电子阅读器市场进入战国时代。分析人士认为,一窝蜂式地涌入将加剧市场洗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理性急速扩张后,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会迎来盘整期。
电子阅读器市场硝烟四起
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都在去年下半年进入了“战国时代”。
国际上,美国的Barnes&Noble书店推出了NOOK,凭借其雄厚的文本资源,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挑战kindle和亚马逊的产品。面对竞争对手,亚马逊也有些坐不住,于是推出了国际版kindle,放弃了以美国国内为目标市场的前期策略,并试图通过拓展kindle的功能来稳固自己的领先地位。韩国厂商艾利和推出了名为Story的阅读器,这是一台纯粹的阅读器,没有买书的渠道,是想以性价比取胜。索尼、三星等老牌厂家则在潜心练内功,研制新品。
步入2010年,国内电子阅读器市场群雄并起,汉王、盛大、华为、神州数码、百度、三星、爱国者、方正、翰林、长城、易博士、大唐电信、惠普、戴尔、联想、华硕、长虹、索尼、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纷纷加入抢滩行列,试分一杯羹。
目前国内市场中销量比较好的电子阅读器品牌为汉王电纸书、汉王文房电子书、亚马逊kindle以及一些“山寨机”。据《北京商报》报道,由读者出版集团研发的“读者电纸书”将首次出现在今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上,并承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户可以通过这本无纸、节能、低碳的“读者电纸书”读到新一期的《读者》杂志和创刊近30年来的精选文章,并通过专属格式下载各类数字图书,开发新的庞大的e时代用户群。此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也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由出版机构出品的电子阅读器,透露出传统出版社介入电子阅读器的勃勃雄心。
面对这种“人人有饭吃”的局面,业内人士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存在泡沫,并未像宣传的一样繁华,电子书的销量实际也没有大幅上升,市场繁华的背后隐藏着些许隐忧。
繁华背后的隐忧
由于市场发展过于迅猛,在尚无技术标准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众商家已经摩拳擦掌,头昏脑热。从出版商到硬件厂商,都迫不及待地宣布计划甚至推出产品,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现在的畸形发展——产品定位不清,真正符合特定消费者需要的且买得到的产品不多,加上有此需求的消费者本就不多,这种未知和不稳定性加剧了有关部门的担忧:“现在数字出版市场太浮躁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在接受《北京商报》的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已经明显供大于求。数字出版一定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方向,但数字出版不等于电子书阅读器。因此,我希望更多的出版商能把未来的发展放到数字内容的建设上。现在很多搞数字出版的都是上错花轿嫁错郎。”
有人认为,众多厂商将眼光瞄向电子阅读器,是由于看到汉王上市后疯涨的股价,其实他们并没有理解数字出版真正含义。实际上,阅读器并不等同于数字出版,而仅仅是数字出版中的一个环节,数字出版是构造全流程的产业链,包括文本内容生产、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电子阅读器接收三个部分,其中应该包括版权人、出版方、读者。如果电子阅读器提供商只在终端上做做文章,而忽视整个数字平台的建设,那么可能就会失去现有的优势。
“仙人指路”,盘整期或到来
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日前发布《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专题报告2010》显示:“终端+内容”的发展模式是电子阅读器市场参与者广泛采用的发展模式,但是针对每种厂商的不同情况,其构建“终端+应用”的途径有所不同。
该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终端为依托,逐渐构建自己的内容平台,以终端优势带动内容资源的发展,进而构建“终端+内容”的发展战略,即俗称的“既卖阅读器也卖书”,代表厂商是汉王;二是以内容为依托,后向整合终端资源,通过自主研发或贴牌生产的方式,获得自有电子阅读器终端产品,进而构建“内容+终端”的发展战略,代表厂商是盛大和方正。简单地说,就是前者先造机器卖给消费者,再收集书来给他们下载;后者先有书库,再造出机器来让读者下载去看。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亚男认为,这两种模式都分别具有优势与劣势,但相比而言,以内容为依托,构建“内容+终端”的发展模式更具优势。在国际上,亚马逊正是利用这套销售组合做得相当成功,亚马逊建立起了图书市场上的“iPod+iTunes”模式,硬件在这个销售模式中甚至不是最重要的。
无论如何,国内阅读器市场的这种一窝蜂式的涌入,必将酝酿一场“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阵痛。硝烟过后,理性、合理的竞争终将登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