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伎俩:利用当事人“一时糊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电信诈骗伎俩:利用当事人“一时糊涂”
2010年04月19日 14:14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以“电信工作人员”、“民警”、“办案检察官”之名,称被害人账户涉嫌“洗钱”,要求将存款转移至“安全账户”——针对当前电信诈骗的惯用伎俩,本市警方与银行网点联手,今年1月至今已成功阻止此类案件753起,堵截资金820多万元。警方对电信诈骗受害人群分析发现,受害者中45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约占70%,其中女性约80%。

  4月7日,一名74岁的老太在家中接到来电,对方声称是“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分局”,并表示老太涉及非法集资案件,让她将银行存款转到指定的“国家清查一级账号”内。于是,这名老太分4次将93万元人民币以转账方式汇出。

  无独有偶。4月15日15时40分许,普陀警方白玉派出所接辖区内曹杨路一银行工作人员电话,称客户陈女士要转账大笔资金,怀疑是受到诈骗。民警在现场了解到,当事人是住武威路的一名中年女士,上午她在家接到自称“南京法院”的来电,称她的银行卡账户涉及诈骗案,需立即冻结,“若不想蒙受损失,须将卡内资金转账到安全账户内”。银行工作人员和民警提醒她可能被骗,但陈女士并不相信。后民警用手机拨通“南京法院”的电话,证明这个电话实际来自深圳,陈女士才恍然大悟。

  骗子究竟在电话里让受害人吃了什么“迷魂药”,让受害者深信不疑?据一些受害人表示,自己从未因“涉嫌犯罪”与民警打交道,一听到这样的说法就会紧张,加之对方称“账户不安全”,慌乱之中很容易被对方一步一步诱导。此外,电话中一些细节也增加了“可信度”。一些受害人反映,电话里不时能听到接警声、警车铃声等背景音。还有一些曾接到诈骗电话的市民反映,骗子会告知由于“涉及破案”,叮嘱被害人不要泄露自己转账目的,甚至“提醒”被害人可能遇银行工作人员和当地民警劝阻,要其“不要相信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案件中,被害人往往在案发后很短时间内就意识到自己被骗。警方表示,这“一时糊涂”很可能是因为当事人过于紧张。不少受害人也表示,听到“涉案”、“账户不安全”之类的说法就会“没了方向”。事后,一些受害人也表示,如果遇到这类事情不是紧张地照着电话里的说法去做,而是平静下来与家人沟通,或向本地公安机关咨询,都能避免被骗。

  记者从警方获悉,为控制电信诈骗最为关键的转账环节,警方与银行联手想了很多办法。目前,本市不少ATM机已增加“请不要将资金打入陌生人账户或者所谓的安全账户”的语音提示功能。长宁警方还要求银行工作人员对于前来转账的市民都能提醒一句:“你认识对方吗?”。浦东新区一些民警在阻止电信诈骗后护送被害人回家,以防骗子再次来电,花言巧语诱使被害人“二度受骗”。

  警方表示,近期,本市电信诈骗案件又出现了一些新手法:与以往要求把存款转至“安全账户”不同,骗子要求受害人新办一张银行卡,把存款转入新办银行卡内,再利用中老年人不熟悉网上银行等业务的弱点,套取银行卡卡号、密码和网上银行动态口令号码后,通过网银转走存款。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老人,遇有陌生人来电,头脑一定要冷静,其要求到银行做的业务应与家人商量或咨询银行、公安部门后再作决定,谨防上当受骗。 (记者 简工博 通讯员 顾效毛)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