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3G产业能量 手机网站催生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释放3G产业能量 手机网站催生移动互联网应用
2010年03月18日 13:52 来源:赛迪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会”已经完成各项议程,圆满闭幕。本届两会上出现的很多热点也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而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广泛应用于两会,更是让大众有了与两会代表甚至总理直接沟通的机会。两会期间,参与两会报道的官方报道媒体人民网,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合作联合推出了12114信息名址平台。用户只需编辑一条短信 “两会”发送到12114,就可实时直击两会热点。以信息名址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两会开辟了一条汇聚民意、聚集民智的新渠道,同时它也使民众参与两会的实时性、互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性应用,信息名址参与两会互动应用,正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将在“后3G时代”以应用为主的发展趋势。

  访问及终端局限性,移动互联网应用受制约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去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手机上网已成为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核心人群的主流性应用。透过新媒体在两会上的普及应用,更加凸显了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迅猛步伐,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正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影响。但是,因为使用载体与互联网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应用存发展的瓶颈。由于手机屏幕很难使用标准尺寸电脑屏幕上的图形文字,访问界面不够友好,而且不能同时打开多个窗口执行多重任务,单纯向上和向下滚动的触摸设备,也限制了导航的灵活性,因此网友很难像浏览互联网一样通过搜索引擎,一键快速寻找到所需网站域名信息。面对将近三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以及潜在商业能量,移动互联网应用急需搭建一站式的快捷信息平台。作为融合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名址为手机终端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引导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使用容易理解记忆的自然语言,通过短信一站式直达,形成了一条联系用户、企业,紧密结合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纽带。此外,由于采用短信方式,信息名址服务还可以帮助用户很好地保存访问的移动互联网地址信息,如同互联网链接的收藏功能,有效地防止了相关地址信息的遗失。信息名址服务正以其产业桥头堡的作用,成为开启3G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信息名址催化“后3G时代”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

  由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发起主办的优秀手机网站100佳评选,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悉,从上千家报名网站中甄选出来的4百多家参选手机网站,均已开通了信息名址服,在优秀手机网站评选过程中,这4百多家手机网站开通的信息名址,成为接受公众手机短信投票、 建议、留言的重要渠道。而通过信息名址一站直达手机网站的便捷方式,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普及,提供了极为方便的访问通道。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的载体,手机网站承载着传播信息和应用的重要功能,信息名址一站直达的访问方式、良好易记的使用优势,为移动互联网网站的快速发展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大规模普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此外,整合了中文.mobi域名之后的中文信息名址,实现了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真正融合。用户在成功注册中文信息名址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个全球顶级的中文.mobi域名,还可以在手机、PC浏览器上直接输入相同的中文.mobi访问网站,大大提高了用户访问的便捷性。有专家认为,信息名址将引领“后3G时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从助力两会到100佳优秀手机网站评选,清晰地展现出信息名址服务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从而释放移动互联网产业能量的路径。相关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增势迅猛,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和最多的手机上网用户数,已然成为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依托移动网络“无处不在”的特点,信息名址服务与手机终端设备保持的紧密结合性,使其可为客户“随时、随地、随身”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解决方案,还具有一站式直达优势。

  随着3G发展提速,受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也迎来了行业全面飙升的第一缕曙光。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党和政府在两会上已经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振兴新兴产业,需要蓬勃发展的移动移动互联网服务与技术的配合和支撑。依托移动网络'无处不在'的特点,信息名址服务与手机终端设备保持的紧密结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插上移动的翅膀,可以帮助企业成功应对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的全新挑战。”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