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多年,北京为中关村出台了30多项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关村依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上了成功之路。现在,中关村走到了新的节点,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个新的中关村开始刺激公众的想象力。
政府已经在中关村北部地区为产业发展预留土地,北部地区的规划预计将在今年年中完成。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什么样的企业入驻?应该有哪些长久而深入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重中之重,如何焕发中关村制度创新的活力?一个不一样的中关村呼之欲出。
昨日,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在市人代会上向记者透露,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部地区将预留出30至40平方公里土地,为产业聚集提供发展空间。赵凤桐同时表示,北部地区的产业规划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未来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暂不实施海淀北部四镇的撤并。
去年11月,赵凤桐任海淀区委书记以来,一直关注中关村示范区北部地区的发展规划,并提出振兴北部的口号,中关村示范区北部地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先是去年12月,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确定,北京今年将着力统筹海淀和昌平两个区的资源,整合中关村核心区、未来科技城等区域资源,重点建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随后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完善一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以海淀区、昌平南部地区构成的核心区为依托,整合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分析人士认为,种种举措透露出今年将是中关村示范区北部地区制定规划、布局谋篇、搭建平台的“发力”之年,北部地区的规划预计将在今年年中完成。赵凤桐强调,未来北部地区将重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产业规划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暂不考虑将北区地区的西北旺、上庄、温泉和苏家坨四镇撤并。他称,发展产业功能区并不是行政区之间的合并,而是对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
就北部地区未来的产业规划,赵凤桐表示将打破现有一些村镇自办的低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低碳等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产业,推动技术创新。据悉,规划将依据“生态良好、土地集约、设施配套、产业集群”的方针,预留出30至40平方公里土地集中建设园区,发展高端产业。同时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中,充分考虑到拆迁农民的居住和就业问题。
记者此前从海淀区政府获悉,北部地区用于安置征地拆迁农民的安置房总需求量为500万平方米。目前温泉、西北旺镇已经完成50万平方米以上的安置房建设,今年再建50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房。今后,海淀区每年将逐步建设安置房,设计前充分征求征地拆迁农民的意见,做到安置房“就近方便、先建后搬”的原则。
此外,海淀区还将在北部地区建设30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用于产业园区高科技人才的周转用房。同时,北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也成为今年政府的重要任务。目前,九号线二期北延、西山隧道工程均已提上日程,打通北部地区的交通瓶颈指日可待。
相关新闻
中关村设发展集团公司
整合“一区十园”资源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 陈筱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关村将设立发展集团公司。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赵凤桐昨日表示,该集团为市属国有大型企业,由中关村管委会负责分管,未来承担三方面职能。
赵凤桐向记者介绍,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今后将承担筛选入园项目职能,搭建投资平台、发行债券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职能,以及代表政府进行股权投资职能。公司层面主要促进园区发展,区县政府依然承担区域发展责任。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建于1988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拥有“一区十园”,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不过,由于各园区地处不同区县,存在行政体制不畅、重复招商等情况。
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表示,设立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可以对中关村目前一区多园、资源分散、资金分散的现状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形成更大规模、更大体量的空间载体,可以吸引到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和投资。
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通过整合“一区十园”资源,使各园区的合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好地为建设全世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基础。只有经济上去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才有保障;同时整体实力提高,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才有望实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先行先导和支撑作用。可以说,北京未来发展的核心就在中关村,中关村的发展也关系到北京的未来。
委员建议
对入驻企业应该设门槛
定期清理“没前景”企业
本报讯 (记者 陈筱红)“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什么样的企业入驻?应该有哪些长久而深入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中关村示范园区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北京市政协委员、保罗生物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力表示,目前在中关村园区有一些企业,它们的科技含量不够,也并不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是希望得到优惠政策,对于这样的企业,中关村应该采取相应的考核机制,定期清理。
“中关村对于入驻企业也应该设立一个门槛,选择那些‘含金量’高的企业,集中政策、集中资金给予扶持,甚至可以为它们量身定制相关优惠措施,帮助它们尽快成长。”武力表示,可喜的是,中关村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成立中关村集团公司,出台整体规划,形成一个“大中关村”的概念,做大做强中关村,应该说,这是中关村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历史机遇。
“作为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中的一员,我建议在中关村试点成立一个‘中小企业委员会’和类似‘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全面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融资难题。”武力表示。
报告解读
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
研究制定示范区法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了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加快推进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改革,研究制定示范区法规等等。
对此,政协委员焦志忠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的八项措施,战略定位与方向已明确,关键的问题是,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坚持先行先试的原则,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前试,继续发扬中关村‘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精神,紧抓机遇不放、大胆创新先行、勇于突破先试。”
据了解,过去20多年,北京为中关村已出台了30多项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特别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当时被认为对政策法律有13处突破,特别是在我国法律法规中首次明文规定了“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原则,其他还包括企业设立时可以不限制经营范围、规定了一种新的企业形式——有限合伙、明确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开发”的原则以解决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在我国法律中首次设专章规范政府行为等。
焦志忠委员说,地方性科技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使得中关村依靠制度创新走上了成功之路,现在中关村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制度创新不足形成的制约瓶颈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
焦志忠委员分析,这些制度创新不足表现在:影响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还不健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机制还未形成,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等。因此要大胆推进创业金融、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和试验,特别是政府的服务观念、行政效率、政策支持方面要有突破,为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的创新活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国家创新发展起到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