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年之前就已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由于受限于网络通信、传感、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未受到业界的重视。但今天,它正在全球尤其是中国掀起一股产业化的热潮。由于物联网融合了传感器、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等多种技术,它即将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制高点。
物联网应用悄然推进
物联网究竟是什么?它将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是最近以来业界对物联网提出的最多疑问。
由于技术和应用层面的出发点不同,业界对物联网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解释其核心都离不开“物物互联”这4个字,即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物与物之间的互联通信,而应用则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如果说互联网互联的是虚拟的世界,物联网则连接的是物理的、真实的世界。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围界防入侵系统”就是物联网一个典型的应用。它通过采用传感技术在机场围栏外面设置了一道无形的网,一旦有人靠近,系统就会自动发出信号。“这样的网络由埋设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分辨出是人还是动物在靠近围栏,而且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它实际上是一个电子围界防入侵系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研究部总监沈杰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天地互连公司总裁刘东则为记者举了一个精细化农业管理的例子。他们与中国电信合作将IPv6平台与传感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个农业化智能控制平台,通过部署在田间地头和温室大棚中的传感器,实现信息的采集和汇总,可以远程智能控制温室大棚中的天窗、加湿器、加温器等,为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种植提供了条件。
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环境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北京市在很多领域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标准处处长林绍福告诉记者:“在北京奥运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比较广泛地应用了RFID、传感器、二维码、摄像头、无线传输等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智能交通、食品溯源、水质监测等方面有全国领先的成功典型应用。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在公共安全、城市环境、社区综合服务、综合管理等更多领域的应用。比如正在朝阳区做一个一氧化碳监测的技防系统试点,采用传感器技术,对一氧化碳浓度实时监测,如果超标会实时报警。这个系统的采用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此项目将首先在部分平房区域试点建设。”
可以预见,物联网即将在智能家居、生物制药、个人健康等领域迅速实现应用。尽管这些应用局限于某个领域,还达不到全面的物物互联的理想境界,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物联网今后广阔的发展空间。
需三大技术支撑平台
因为早期的物联网概念主要基于物流应用,因此提起物联网技术,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RFID,但是现在所说的物联网涉及的技术远不止于此。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力行告诉记者,总体上说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涉及非常广泛,如各种有线/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技术以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技术等,RFID只是其中电子标签的实现技术。他认为,在这些技术当中,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近些年,新型的传感器技术不断出现,比如光纤传感和MEMS技术,这些技术使传感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赵力行表示,物联网发展将带来大量的传感器需求,将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无锡尚诣纳米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晓椿认为,传感器技术已经很成熟,但微型无线传感器的供电问题是物联网要解决的核心技术之一。他们公司正在致力研发一种叫做纳米发电机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解决微型传感器的供电问题,装备了这种纳米发电机的传感器将不再需要外部电源供电。他表示,目前纳米发电机的原型机已经做出来了,预计3-5年内可以实现量产。
专家指出,其应该有三大支撑平台,即感知、传输和处理平台。在传感、传输技术之外,处理层面的云计算等技术也将是关键技术之一。因此,可以说物联网技术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的结合。
需突破标准瓶颈和行业壁垒
有专家形象地把现在的物联网比喻为互联网早期的形态——— 局域网,因为它只是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小型网络,分散应用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还没有实现广泛的连接。而互联网真正的广泛互联,是通过把通信协议标准化之后才得以实现的。现在的物联网或者说传感网缺乏专业的协议标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在多个领域各自发展的行业应用和闭环应用,在这些行业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采集并联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但要从‘局域’到‘广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标准、政策、技术、资本等多方面的推动。同时,从初期发展到应用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恩智浦半导体智能识别事业部大中华区市场与销售总监吕宁这样认为。
目前,国际上传感网的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之中。而我国在传感网的标准化研究方面已经有10多年的积累,走在了世界前列。从1999年至今,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已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更为可喜的是,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已于9月正式成立,相关标准工作正在进行中。沈杰博士是工作组标准体系和系统架构项目组的召集人,他告诉记者,中国的标准研究工作和世界同步,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居于领先地位,参与了国际上JTC1传感网工作组的工作,而且成为其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针对物联网的复杂性,他们提出了一个共性平台加应用子集的标准体系和应用模式,得到了JTC1的认可和业界的肯定。
而且,相对虚拟的通过计算机互联的互联网,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标准也更为广泛。据沈杰介绍,标准的内容涵盖网络通信、接口、安全、标识、中间件、术语、系统架构等多个方面,标准的构建相对复杂。他表示,解决共性与特性的矛盾是对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一个挑战。由于物联网涉及的应用类别非常复杂多样,必须把这些共性与个性理清楚,才能实现其兼容性。因此物联网发展的难点也在于此,共性平台架构的建立是关键一环。除此之外,由于它应用在不同的行业,而各种行业都有进入的门槛,如何解决行业的壁垒也是主要的难点之一。
但尽管如此,企业进入该领域的热情仍是高涨的。在上周举办的无线技术世界暨物联网国际高峰会议上,记者发现,三大运营商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自IT、通信领域的企业也已经积极投入其中。近日,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已经完成了用于物联网的“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芯片“唐芯一号”的设计并一次流片成功。
部分城市开始产业化布局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逐渐明朗,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在物联网产业布局上先行一步。据悉,去年无锡建立了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微纳国际创新园,引入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打造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网产业,并于近期向国务院申报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将在环保、交通等领域率先展开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建成中国首个“感知城市”。目前无锡从事物联网产业领域的研发企业已达53家,集聚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团队和美新半导体、海鹰集团等一批领军型企业。
而北京是在物联网应用上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由40余家企业、机构发起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本月正式成立。该联盟聚集了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的成立将形成产学研用联合的产业链合作关系,可以发挥北京在高端市场应用方面的优势和中关村的资源优势,在物联网的关键应用、技术路线研究、关键设备攻关、上下游产业化配套合作、技术和产品标准创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林绍福告诉记者,“针对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北京市提出了建设物联网示范工程、以示范工程带动整体发展的思路,目前产业布局的重点在芯片、核心元器件、仪器仪表装备、移动通信、嵌入式软件、M2M服务等产业,并计划借示范工程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