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欠费”诈骗升级 民众须防陌生来电套信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电话欠费”诈骗升级 民众须防陌生来电套信息
2009年10月29日 10:07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您的电话已欠费,请补缴话费,详情请拨9”、“我是小某,我的电话欠费了,麻烦你帮我充点话费”……通过手机、电话进行的诈骗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突然接到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或是发来的短信,对方对自己的身份含糊不清,言语间却又表现得极其熟络,张嘴就是让你给他汇钱。

  这样的套路通过媒体早已为广大市民所知晓,然而随着旧有手段不断被曝光,骗子们的诈骗方式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隐蔽。

  “电话欠费”狂卷2500万,通信费诈骗渐猖獗

  “您好,你的电话已欠费,现正帮你转接服务专员。”2009年5月19日下午,家住深圳市福田区的老俞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自称电信服务人员的人告诉老俞他家电话欠费3000多元。老俞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号码为020110的电话又打入他家,自称是公安人员并不耐烦地告诉老俞他被卷入一宗经济案件。

  随后,一名自称银行工作人员又称,为安全起见,要求其将银行存款转账至保密账号。懵懵懂懂的老俞在对方连蒙带吓的劝说下稀里糊涂将150多万元人民币现金转入对方账号……

  就是这样一个以“电话欠费”为幌子的诈骗团伙,在全国七省十多个城市疯狂作案近300宗,涉案金额达人民币2500余万元。

  究其泛滥的原因,黄副局长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刑事犯罪规律决定了诈骗犯罪的不断增多;二是电信诈骗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手法简单,很容易传播、仿效;三是法律的严打力度不够,处理上偏轻,不法分子落网后往往被判几年刑就出来了。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电信部门难防控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案例中,并不是受害者都缺乏判断力,而是诈骗分子的圈套都经过精心设计。

  首先,他们利用了人们“在紧急状况下来不及细想”的情况,往往一开始就虚构一件“突发事件”,或是“资料泄露被卷入案件”,再或是“亲朋好友发生意外”等,“当头一棒”先把人给唬住了,再利用受害者急于处理问题的心理,一步步诱骗其进入陷阱。

  其次,诈骗集团还利用了人们对于“官方机构”的信任。以上文中老俞的遭遇为例,先是通信公司再是公安局,最后是银行,一环连一环,不给你思考的时间。随着骗子的胆子越来越大,“官方机构”的身份也开始逐渐“升级”,从原来的“电信部门”到现在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总之,越有公信力的单位越好,再加上貌似正规的来电号码,由不得你不信。

  再次,诈骗集团还会想出各种“正当理由”打消受害者疑虑,进而毁灭证据。比如,以“正在调查案件”为由不允许受害者与家人通话;以“银行职员也参与洗钱”为由劝告受害者不要与其交谈;以“某银行账户只能申请到一定金额保护额度”为由要求受害者将存款拆分汇至几个不同的银行账户,便于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将各个“子账户”提空等。

  此外,诈骗集团的分工也越发细致隐蔽,作案使用的是跨境网络电话,涉案银行卡也是从网上购买,通过网上银行分流赃款转账的地址也在境外。这就为公安机关侦查取证制造了不小的难度。

  这样的电话出现的频率日益频繁,即使不上当也令市民不堪其扰,那么,通信运营商为什么不能对此进行控制、屏蔽呢?相关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一般诈骗电话是语音和人工互转,而且多设回拨,通过回拨套取客户信息,并让客户往某个账号里直接汇钱。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识别这些诈骗电话,所以也无法控制此类电话。

  严守个人信息,消费者切勿轻信陌生来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该如何分辨诈骗电话、短信,避免自己上当受骗呢?从识别诈骗电话来讲,由于目前不少骗子使用变号软件,将号码改变成与市民亲属相近或是一致的号码,或是伪装成110、10086等常见号码来行骗,遇到这种情况,市民应回拨一下,如果无法接通,即为假号码。此外,市民一旦发现诈骗电话,即可通过110投诉。

  为防止被骗,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妥善保管个人资料,警方建议,市民最好做到“三不”:一是“不留底”,个人资料尽量不要留太多复印件,作废的资料要彻底处理;二是“不轻信”,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不轻信街头各种不规范的市场调查,不随意填写个人资料;三是“不回应”,不回复索取个人信息的电子邮件,不拨打电话、手机通信记录中的陌生号码,一旦个人信息受到侵犯,应尽可能保留证据并报警。邢婷婷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