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世界上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目前韩国已通过立法、监督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在这项措施于2002年由当时的执政党提出之后,曾引发激烈争议,不少韩国民众担心此举会泄露个人隐私、限制言论自由。不过经过数年的实践操作并不断完善之后,韩国民众已经普遍接受网络实名制,这一制度眼下在韩国已经不再是什么争议性的话题。
“网络暴力”频发凝聚网络实名制社会共识
韩国是因特网普及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韩国信息通信部2008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网民已达348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3%。互联网已经成为普通韩国人获取信息、沟通交流以及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不过,作为在数字化方面领先的国家,韩国也是对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感受最深的国家之一,除了其他互联网普及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的网络犯罪等现象,“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几成困扰韩国社会的突出问题。2005年1月,席卷韩国网络的有关韩国演艺明星隐私的“X档案”帖子在韩国引发了空前的关于“网络公开性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社会大讨论;同年6月,“狗屎女”遭网友“人肉搜索”而患上精神疾病的事件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
2007年初,不堪忍受网络恶毒言论的韩国当红女歌手Unee在家中自杀;2008年10月2日,被“高利贷”网络谣言困扰的韩国影星崔真实在留下“人言可畏”的话后自杀身亡。这一系列悲剧事件,让韩国民众对个人是否应为网络留言负责的反思逐渐增多,整个社会舆论也开始凝聚对网络实名制的共识。韩国某网络在此期间对“实名制”进行的在线舆论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表示反对的只有20%,赞成的理由基本都是,这将有效地减少网络辱骂和诽谤,遏制“网络暴力”事件。
政府顺势循序渐进推进实名制
早在2002年,韩国当时的执政党就提出了网络实名制的话题,但遭到了“侵犯个人隐私、限制言论自由”声音的强烈反对,这一措施的推行也几度搁浅。在韩国社会逐渐对网络实名制形成共识的过程中,政府也顺势而为,从法律、制度、监管等层面促进这一措施的推行。
2005年10月,在汇集政界、学界、媒体以及普通市民意见之后,韩国政府决定逐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并发布了相关法规。根据规定,网民在网络留言、建立和访问博客时,必须先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2006年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促进利用信息通信网及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修正案,规定在平均每天点击量超过10万的门户网站和公共机关网站的留言栏上登载文章、照片、视频等内容时,必须先以本人真实姓名加入会员,如果违反,将处以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从2008年1月28日起,韩国的35家主要网站按照韩国信息通信部的规定,陆续实施网络实名制,登录这些网站的用户在输入个人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并得到验证后才能发帖。此外,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隐私,韩国信息通信部允许网民在通过身份验证后,用代号、化名等替代真实姓名在网上发布信息。
实名制在韩国已不再具有争议性
随着网络实名制的推行,韩国社会对这一制度也从最初的抵触逐渐变为接受,目前在韩国舆论中几乎已经看不到对这一制度的争论和异议。记者近日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几位韩国驻华企业的员工,他们起初都对记者问这样的问题感到惊讶,觉得网络实名制没什么好奇怪的,就如同正常的上网程序一样。韩国某驻华企业的张女士称韩国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就像你去银行需要填写用户名和密码一样”。
曾在韩国留学最近才回国的蔡先生也对记者说,他在韩国期间,从没听韩国民众讨论过网络实名制的问题,“上网发邮件、发帖、写博客要用实名登记注册,大家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没听过反对或者抱怨带来不便之类的声音”。蔡先生还说,对于在韩国的外国人,如果在韩逗留时间超过90天,就可以去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一个网络登录证号码,利用这个号码就可以任意收发邮件、网上购物等,很方便。
以网络实名制助推“数字化社会”
在推行网络实名制之后,韩国网络上恶意谩骂、攻击他人的言论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明显减少了。不过韩国推行这项制度的用意不仅仅是限制网络恶意言论这么简单。韩国信息通讯部信息伦理部门负责人金钟浩曾对媒体说,韩国导入网络实名制的最大意义,在于树立起了网民的责任和自律意识,而自律才是网络管理的核心。
中国社科院专家陶然表示,“我们不要只看到韩国网络实名制‘限制’的一面,更应意识到这项制度的‘塑造功能’。”这位专家说,在韩国经济腾飞之初,曾提出“产业立国”的口号。在IT技术席卷全球时,韩国又提出了“数字立国”、打造“数字化社会”的口号,经过数年发展,韩国的IT技术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为“数字化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从这几年推行的实践来看,网络实名制为韩国构筑成熟网络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为进一步发展和深度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韩国事实上已经通过这项制度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走在了很多国家的前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