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通过互联网征询“草根”民意正成为中国高层决策的惯例。今年“两会”前,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等多家知名网站联手以“我有问题问总理”为题,向网友征集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盛况空前。
3月3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拉开帷幕。此前,由普通网民唱主角的参政议政之风已先行在互联网上预热。包括央视国际网站上的“复兴论坛话两会”、新华网、人民网等知名网站发起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网络互动栏目,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和参与。而由中国记协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华新闻传媒网还专门推出两会记者、编辑博客圈,网民可以通过两会记者的博客,把自己对“两会”的想法以及想问代表的问题告诉记者。互联网正扮演着民意直通车的角色。
网络扩展了两会会场
网络是直通车、网络是投票箱,网络是民生讲坛。当互联网与社会生活结合日益密切的时候,它就扮演了上述的角色。
通过互联网,网民向总理提问:“温总理你好!我今年27岁,面临着婚姻问题,但现在我害怕谈朋友了,因为谈不起,人家都要新房,现在房价却高得离谱……”“总理,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觉得单纯免除农业税和提供农业补助不能解决农村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互联网,网民可以在一个虚拟的“人民大会堂”里召开网络“两会”;在门户网站新闻后跟帖;在BBS、聊天室、QQ和MSN里辩论。
可以说,是网络让民众参政议政的兴趣强势发酵。去年12万条问题通过网络提给总理,更足以证明近年来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在去年“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开设了一个栏目,叫做“我有问题问总理”,短短几天内,就吸引了12万网民竞相提问、建言。而在央视网站上开设“民声议两会”版块,网民讨论的是两会现场的“细枝末节”。“温总理首先向与会的代表委员们深深三鞠躬;吴仪在现场向民众的道歉感言;贾庆林仅有7000多字的政协报告;70高龄的政协委员杨志福教授由于患有白内障而不能看清楚文字,所以通过给总理递条子的方式来表述提案。”中国人喜欢“察颜观色”,会场上代表们的一举一动,被网民们放大并被赋予各种含义。
“每个人都有参政的愿望,关键在于有没有这种方式和渠道。”在政协委员张晓梅看来,网络为中国普通民众表达意见提供了一个新“阵地”和新途径。
网民热衷网上“晒民意”
不可否认,互联网在两会中已发挥着民意直通车的作用。从深层次来说,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网络政治,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不仅不会削弱国家的权威,反而会加强国家的权威。”这是最近在网上备受关注,发表于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的一篇谈论“互联网政治”文章中的部分观点。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都使过去缺少表达渠道的人获得了发表意见的平台。而这种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因利益冲突、文化冲突而激化的矛盾。”全国人大代表王学萍认为,网络让人听到了很多以往听不到的声音,对工作帮助很大。一位政协委员说,她将提案初稿发布博客,竟有数万人点击阅读,三百多人通过留言或邮件与她交流,使她的提案更完善。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已经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同民众联系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效率高。
事实上,网民在互联网上参政议政、指点江山、谈是论非,这种没有距离的交流,已大大开阔了公众自身的视野,拓宽了公众自身的思路,提升了公众自身的素质。从中央到基层越来越多的官员习惯于在这里听取民意,了解民情。无疑,互联网政治的健康发展,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党在信息化条件下与时俱进,加强执政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管理不可忽视
在越来越重视舆论影响力的社会里,网络舆论作为一个新的舆论阵地,受到从高层到基层、从官员到百姓的重视是必然的。
然而,互联网政治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不足。毕竟,其承载的主体,网络从出现那天起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的报道中,表现出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绕过了传统媒体运作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程序,分散了舆论,特别是一些流言、谣言和虚假消息的蔓延,这无疑将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因而,如何维护互联网政治的良好生态环境,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防止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影响,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邹奕萍)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