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四川赛区比赛落下帷幕,27岁的阿根廷人伊凡获得了冠军。
据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提供数据显示,2008年前,选择在四川大学学习中文的留学生呈每年10%的比例增长,目前,仅四川大学就读的外国学生达400人。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来川大学习的留学生以短期的语言学习为主,而现在更多是来攻读学位。目前,就读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留学生由2005年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
学习汉语的热潮,造就了这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有着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有蓝眼睛、高鼻子、金棕色头发。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长相,但是他们却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座城市,说着流利的中文,享受休闲的城市文化。
你知道“three medicine”什么意思吗?三颗药。不不不,这是“谢谢你”的意思。不是有些中国人喜欢将“thank you”说成“三颗药”吗!?
能有如此幽默的人,一定是了解中国的人。他就是来自阿根廷的伊凡。汶川大地震时,他来到成都,却因为不会说中文未能如愿成为志愿者。如今,两年时间过去了,如果你在街上听到一句纯正的川话“神戳戳”,却发现发声体竟是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别惊讶 ,他,有可能就是伊凡,“第三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四川赛区”冠军得主。
不懂中文 没当上志愿者
摩托车的马达声戛然而止,他按下警报器,让摩托车处于防盗状态。迎面走来,这是一位帅气的外国小伙,高鼻子蓝眼睛,一头金棕色的短发。他坐在川大37度水吧,吼了一句:“老板,一瓶雪花,老规矩!”
他就是27岁的伊凡,朋友评价他,不过是长着外国人模样的中国人罢了。
时间回到两年前,伊凡在成都生活得并非如此自在。
受到祖父的影响,伊凡从小就有环游世界的梦想。24岁时,他去美国工作,攒下了一笔钱,开始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他去了15个国家,2008年4月,他来到中国云南。
就在他享受云南的风情时,汶川大地震发生了。看着电视里反复播放的救援场面,伊凡结束了在云南的旅游,前往四川希望成为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他来到四川的第一个城市是峨眉山市,广场里坐着在外躲避地震的市民。他的突然造访,成了大家的焦点。他用英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想前往灾区当一名志愿者,但没人能够听得懂。
几经辗转,他来到成都寻求当志愿者的机会。然而,不懂中文让他彻底与这个愿望失之交臂,“如果我去了灾区,一定帮倒忙!”对学习中文的渴望,对这座城市休闲文化的迷恋,他最终选择了在四川大学学习中文。
喜欢火锅 喜欢中国话
在成都的很长一段时间,伊凡只会说一些“你好,谢谢”简单汉语。有一次,他经过路边的烧烤摊,老板正在热情招揽生意,向伊凡不停招手。同行的中国朋友告诉他,这是一种很辣的食物。伊凡不太明白“辣”的意思,他面向老板,捂着肚子做痛苦状,吞吞吐吐说:“不……吃了肚子会痛!”
这一句话成了伊凡说的第一句中国话。
然而,伊凡最后还是喜欢上了成都的火锅。喜欢,并非是火锅的味道,而是吃火锅的感觉。就像回到阿根廷的家乡一样,一顿饭能吃上几个小时。吃火锅时的放松,让他能够更好地与中国朋友们交流中文,讲成都文化,偶尔也聊聊隔壁桌的漂亮妹妹。
也是这样一种“吃火锅学习中文”的方式,让伊凡的中文在面对面交流中进步不小。甚至,这让他的中文口语比很多看得懂古代文学的外国朋友要好。虽然与几个西班牙朋友同住在一起,但伊凡更愿意用中国话与朋友交流。他去买李子,卖主非要买7元一斤,他会执着地用中国话议价到5元一斤的价格才会作罢。不为2元钱,只为能享受中文交流的快感。
伊凡有一辆摩托车。春日的周末,他喜欢骑上摩托车去成都周边的乡村,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他坐在一片油菜地里,向当地老农学着说四川话。他很快学会了“神戳戳”这个词语,并作为自己的口头禅。街头偶遇一个装扮奇怪的人,朋友问起他感受如何,他总是以这句“神戳戳”川话去评价,逗得朋友们捧腹大笑。
今年5月,伊凡报名参加了“第三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凭借流利的普通话在四川赛区一举夺冠,将于8月前往北京继续参加比赛。伊凡将自己的QQ签名改成———“去北京的路上”。
《读者》是伊凡最喜欢的一本中文杂志,看得多了,他也能说出一些词藻华丽的语言。他总说,环球旅行是自己的梦想,游历过15个国家以后,成都成为了梦想的终点站。毕业后,在成都找一份工作,买一套房子,这,成为了伊凡向往的“成都小生活”。(蓝岚)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凯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