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誓言全力支持母语教育 华社表欣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新加坡总理誓言全力支持母语教育 华社表欣慰
2010年05月12日 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左)在记者会上表明,政府将为母语教学投入更多资源,聘请更多母语教师,还立下政治决心,给予母语教育全力政治支持。图右是教育部长黄永宏。(谢智扬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5月12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11日的谈母语教育记者会上,针对近来民众关心的教育部探讨减少小六会考母语占分比重的课题,作出保证。他强调,母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大基石,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政府无意降低母语的社会地位,也无意削减母语在小六会考所占的比重。

  然而,与此同时,教育部必须不断更新母语的教学法、课程内容和考试方式,以配合社会和环境的变迁。教育部不断更新母语教学和课程,就是为了加强母语教学,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学好母语,为双语政策奠下更稳固的基础。

  李显龙说:“政府决定为母语教学投下更多资源,特别是聘请更多母语教师。这样做需要下政治决心,需要长期维持一贯的政策,才能够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

  他说,母语教育不只是新加坡教育部的问题,还是整个内阁、整个政府高层所关注的课题。今年2月,他和资政李光耀与教育部长黄永宏跟教育部所有高级官员,和负责母语教育的主要官员、特选学校校长和教师,五十多人一起开会,为了向他们表达政府对母语教育的重视和提升改善教学法的迫切性,并要让他们知道政府将给予全力支持。

  他说,教育部已经委任提学司领导一个工作小组,在去年底开始探讨如何改进母语教学,这个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按他们的初步构想,是把因材施教、活学活用等大原则,具体地贯彻到教科书、教材等一套系统内,让学生觉得母语不只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跟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励他们多学多用。

  李显龙说,政府的长远目标,是要保留母语和传统文化,以彰显亚洲社会的特性,并且使母语继续成为新加坡的竞争优势,从而把握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良机,也保留新加坡在亚洲作为一个现代的、国际化的、多元的文明社会典范。

  他理解近日公众通过签名请愿表达意见的行动。他说,民众的反应比政府预期的来得强,因为语言就如种族、宗教,一向是敏感的课题,这次是很具体的例子。

  至于这次牵动的群众如此之广大,他认为正是母语教育政策长期的成功所致。如果母语教育政策没有成功培养出新一代精通双语的新加坡人,他相信这次不一定会有这样的反应。

  很多经过双语教育制度培养的学生现在已经三四十岁,为人父母。他们知道当时自己辛苦学双语,后来深受其益,对事业有很大帮助。这些新一代的新加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把母语学好,李显龙认为这是非常可喜的。

  但是他同时指出,要求孩子学习母语并给他们施予的压力,必须是符合现实的,孩子的能力如果只能“更上一层楼”,那要孩子“更上十层楼”,就不是明智的做法。所以要怎样确立最好的方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攀上力所能及的最高峰,正是新加坡教育部的挑战。他表示,大环境在改变,新加坡必须随时调整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持久保留双语制度的可行性,才能让新加坡蓬勃发展成为一个双语社会。

  与李显龙同时出席记者会的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为三个星期前接受《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记者访问时,谈及“母语在小六会考占据太高比重”,导致公众误会教育部有意削减母语在小六会考占分比重,表示道歉。

  他说:“教育部母语检讨委员会还没有提出任何改变小六会考计分制度的建议。我的遣词用字应该更小心,我为所造成的错误印象道歉。”

  他说,新一轮有关母语教学法、课程内容和考试法的改革行动,将是一个五至十年,长期的、渐进性的计划,不会影响目前小学的在籍学生,这是家长和学生都不必忧虑的。

  为了让华社宽心,11日上午,黄永宏在记者会前,就与中华总商会会长张松声、通商中国主席蔡天宝,政府国会教育委员会主席杨莉明、华文教师总会理事长林振南以及马来文与淡米尔文教师工会代表见面,表达教育部的立场。大家对教育部无意减少小六会考母语占分比重,也不会削弱母语的重要性,表示欣慰。

  蔡天宝指出,推动华文教育任重道远,他希望民间组织通过这次所激起的火花,继续燃烧对华文的热忱,以义不容辞的积极态度,推动学习华文的热潮。

  芳林公园挺母语活动的召集人之一林少芬身在国外,听到这个好消息随即赞扬总理和内阁的大度,认为这是个能“纳谏如流,上善若水”的政府。她说,政府和人民都关心国家新一代的前途,虽然大家的想法、看问题角度略为不同,声音不同,只要方向一致,目标精准,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潘星华)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