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仍在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德育教育博士的孔婧倩(女)就在贝蒂娜·冯·阿尔尼姆中学做助教工作。和王韶岚不同的是,她是国家汉办在德国招募的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外国人对中国、中国文化的不理解和误解是她做海外志愿者的重要原因。尽管她现在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每次上课得起的很早赶车、换车,但是每次一站在学生们面前,她都精神饱满的、认认真真的教授汉语。虽然有时候学生们很淘气,课堂上经常开小差,她还是从心底里喜欢她的学生们。孔婧倩说:“德国小孩跟中国小孩的学习习惯不同相同,他们都比较自由化,非常的调皮。但是他们学习的热情是很高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都非常感兴趣。”
魏德克(女)是贝蒂娜·冯·阿尔尼姆中学的汉语教师,她同孔婧倩等其他的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都有过合作。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汉语教学经验的老师,魏德克对她的中国同事还是赞不绝口。她说:“我觉得我们的合作非常的好。因为她们在中国出生长大,这样学生如果有一个问题(关于比如)中国怎么样,她们来回答学生的问题是比较真(实和准确)的。对我来说,我们的学校有运气,我们有中国汉办的支持,可以给我、给我的学校帮助。”
哈特克是孔婧倩班上的一个学生。虽然中文对他来说难度确实不小,但是他还是很认真的学着,记着笔记,不时还向孔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哈特克说:“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选修第二外语的时候,)学校里还有法语和拉丁语,我觉得它们都是字母组成的,而汉字却完全不一样。有时候学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挺难的,不过最后都还是掌握了。孔老师经常纠正我们的(汉语)发言,她很清楚的说出正确的发音。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队伍中也不乏男孩子的身影,来自贵州、毕业于北京第二外语学院的童昶祯就是其中一员。同样远离祖国,独自在外,童昶祯更能理解自己的女同事们。他说:“(她们)始终是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工作,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们会特别特别想家。这对女孩子来说,我觉得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但是为了宣传我们的中华文化、为了传播汉语,她们还是不辞辛劳的来做这件事情,并且做得也很好,我觉得真的是很值得敬佩的。”
在平时的工作以及和德国人的交往中,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经常会听到对自己的称赞和夸奖。而对于这份特别的工作,她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对此,王韶岚回答得很朴实:“以前也听说过那些民间使者。我觉得我们可能做不到像那些大使(那样)做那么多事情,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我跟我的房东、我在德国新认识的朋友、还有我的学生介绍(中国),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对中国的兴趣我都可以回答;或者我做中餐请我的朋友来吃,让他们也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中餐;或者我自己会参加一些朋友的聚会,我也会唱一些中国歌。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吧,其实就是我自己的生活。但是我觉得我认识了很多德国人,我跟他们的交往本来就是一个慢慢传播的过程。通过我自己的生活,我自己跟普通人的交流,我觉得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对中国好奇,想将来去中国,我觉得就很好了。”
孔婧倩也道出了一部分志愿者的心声。她说:“我觉得(汉语教学志愿者这个工作)它不仅是传播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国人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中国文化,可以消除他们对中国一些比较片面的看法。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在民间传播文化的使者吧。我觉得非常光荣和骄傲。”(殷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