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电影中的风筝与中国结缘,到远赴北京攻读历史,再到担任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孔子学院的“掌门人”,法国人海博的经历仿佛一部小说。在即将前往中国参加孔子学院大会之际,她向记者回忆起自己学习中文的点点滴滴,以及对孔子学院发展的感受。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影片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有一天,他爸爸的一位朋友送了件礼物给他,那是一只美丽的风筝,上面画着孙悟空的形象,”海博缓缓地讲述着,语气中充满了童年幸福的回忆。
“到了晚上,孙悟空变成真人,带着小男孩到了中国……那部电影的名字叫《世界尽头的风筝》。直到现在,这个故事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它也成为我学习中文最初的动力。从那以后,我开始痴迷于中文,并且想要了解一切有关中国的故事,”她说。
进入中学以后,海博毫不犹豫地选修了中文。“我很幸运,学校里开设了汉语课程,不过那时候学中文的人可真少啊,跟现在简直没法比,”她笑着回忆说。
接下来,海博考入法国波尔多三大中文系,继续追寻着儿时“孙悟空”的梦想。1980年,她作为最早一批赴中国的法国留学生,前往北京大学攻读中国历史,并取得了博士学位。“我算是北大最早的历史博士呢,”提起当年的经历,海博语气中充满了骄傲,“我对中国的近现代史特别感兴趣,比如五四运动、鸦片战争等。”
回到法国后,海博一直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去年年底,拉罗谢尔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在中文系任教的海博被聘为孔子学院法方院长。
海博介绍说:“别看拉罗谢尔是个小城,它与中国的缘分却可以上溯到17世纪。当时有一些商船从这个城市的港口出发,一直开到了中国,可以说,它们标志着法国与中国贸易的开端。”
她说:“拉罗谢尔大学从1995年就设立了中文系,学生一年比一年多,现在大概有200多名,拉罗谢尔紧临大海,旅游业十分发达,所以人们学习中文的热情也特别高涨。”
“孔子学院的目标与中文系不同,它主要吸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比如最近针对大家关注的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展览受到了热情追捧,因为法国人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正在一天天加深,”说起孔子学院,海博如数家珍。
自从担任孔子学院院长后,海博变得异常忙碌,除了教学,她还要为“汉语桥”等中文比赛担任评委,并参与一些中文考试的工作。
作为学习中文的“先驱者”,海博的经历也引起不少法国媒体的兴趣,“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拉罗谢尔的当地媒体都曾经找到我,要求进行采访,有不少人都因此认识了我,”海博说。
如今的海博堪称“桃李满天下”,在法国的中文教师队伍中,有不少都曾经是她的学生,这其中也包括刚刚成立的昂热孔子学院法方院长奥德·阿扎尔。海博说:“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很自豪有这么多出色的学生与我一起为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而共同努力。”(李学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