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3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8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使用母语或第一语言为学习媒介其实仅可作为一种过渡性方法,但不能作为学习双语的主要途径。因此,“以英学华”的建议不可贸贸然推广。文章认为,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是应该回归基本面,从实际的语言能力出发,从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实际困难着手,由下而上地完善新加坡华语教育的体制。
文章摘录如下:
英语家庭孩子在学习华语上所面临的阻碍,可能不仅于学习动机和教学策略,导致相关瓶颈的原因还可能在于相关家庭在儿童成长期,未能妥善培养语言机制所导致的语言机能退化、变异或失常。
在双语教学理论当中,以母语或第一语言教授目的语或者第二语言并非什么新概念。这种方法在成人学习外语时有人用之,但并非主流。更多学者提倡的是所谓的“直接法”,即以目的语教授目的语的做法。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学习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接触和练习,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输入(通过接触)才可能输出(通过练习)。
使用母语或第一语言为学习媒介其实仅可作为一种过渡性方法,但并不可能作为学习双语的主要途径。这种过渡性方法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即相关双语学习者的母语或一语必须到达一定水平才能使用。如果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的水平仍处于萌芽或发展期,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语言混淆的现象而最终可能导致语言障碍。因此,近日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与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所提倡的“以英学华”的建议应该严肃对待,不可贸贸然推广。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进行以下几项大规模的长期研究,以确认相关政策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方法:
新加坡儿童入学前
英语和华语能力调查
所谓英语和华语能力调查不是指以往新加坡教育工作者惯用的问卷调查,因为问卷只能提供笼统和间接的信息,其设问方式和所给予的答案选项会左右作答的准确性,也很容易被作答者误解。这是问卷研究的一大局限。这里所指的调查是实证性的语言能力调查、测试、分析和诊断,即采用一对一的口语访谈或测试,诊断学生在入学前的双语能力。在了解了儿童的双语能力之后,才决定相关儿童是否使用上述的方法。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同侪的中高程度且华语低等,就不妨使用以英语学习华语的过渡性策略。如果学生的英语能力不高而华语能力也不足时,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以华语教授和学习华语。
英语为过渡语
华语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这种研究应该从试验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渐进式行动研究模式,找出英语在华语课堂上的最佳使用点、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及其具体操作的方法。在操作方法方面,应该涉及并提出华语课堂英语指令语规范原则、英/华语概念衔接策略等。如果没有这些研究结果作为使用英语的基础,华文老师根本无从拿捏英语的使用程度和范围,他们很可能一味以英语进行讲授,最终背离语言学习规律和本质。
新加坡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新加坡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是一个较少为本地学者所关注的课题,在实行以英语教授华语的方法之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重视。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十分特殊,儿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其语言的发展在语言萌发期后受到相关环境的影响最甚。若能对新加坡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进行追踪研究,将能找出英语家庭孩子华语技能无法正常发展的原因。他们在学习华语上所面临的阻碍可能不仅于学习动机和教学策略,导致相关瓶颈的原因还可能在于相关家庭在儿童成长期,未能妥善培养语言机制所导致的语言机能退化、变异或失常。
总而言之,任何政策推出前都应有充分的研究和周全的考量,华文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政策的推出或改变往往影响的是好几代人,没有严谨的论证与策略是非常危险和不成熟的做法。华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是应该回归基本面,从实际的语言能力出发,从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实际困难着手,由下而上地完善新加坡华语教育的体制。(吴福焕,作者为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博士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