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后,记者跟随文化部外联局组派的“东方魅力”艺术团赴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喀麦隆、非洲西部的贝宁和尼日利亚,亲身感受了真实的“黑非洲”。非洲大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风土人情给记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而中国文化在这片依然略显神秘的大陆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繁茂更令人深有感触。
走进贝宁中国文化中心
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最早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唯一的中国文化中心。1987年贝宁政府以1个西非法郎的价格,“卖”给我们一块4000多平方米的地皮,1988年,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就在此正式落成。来到位于让·保罗二世大道上的中国文化中心,雕梁画栋的中式牌楼、一排排的大红灯笼、精巧的六角亭直入眼帘,到处弥漫着浓郁的中国风情,为经济首都科托努市增添了一道亮丽而别致的风景线。
据中心主任刘红革介绍,贝宁中国文化中心立足文化活动、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三大平台,通过举办汉语班、武术班、太极拳班、影视放映等常规性活动,以及“奥运倒计时多哥图片展”“庆祝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成立20周年文艺演出暨重庆艺术团访贝演出”“2009中国文化聚焦——中国艺术团访贝演出”等具有较大影响和规模的大型展览和其他文化活动,不但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与交流,还培养了大量汉语、武术等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师资力量,让中国文化在贝宁落地生根。
除了注意发挥当地媒体的宣传作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还特别注意中国元素与贝宁文化及当地生活的融合,并追求实用的效果。譬如在2009年9月举办的“多彩中国华夏霓裳”服装表演,即结合了精美的中国苏杭丝绸与色彩艳丽、图案夸张的非洲风格的棉质面料以及中国服装设计师、贝宁首饰设计师的理念与贝宁模特的表演,充分展示出丝绸之乡传统服饰的现代魅力和非洲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姿,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深度合作与升华。接下来,青海的两名民间艺人还会来贝宁教一个月中国传统的掐丝、镶嵌技术。
有声有色的孔子学院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喀麦隆的友好交往与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喀麦隆汉语热不断升温。记者来到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时正是假期,但还是有几个特别活跃的学生在学校,看到记者,他们纷纷围上来聊天。其中有一个人高马大的中年男子,穿着一身写满龙飞凤舞毛笔字的的中式绸衫,特别显眼。他叫李泽西,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学习汉语才5个月,但已经说得有模有样了。他十分热爱中国书法,不过,他指着自己的衣服上的草书直摇头,表示自己更喜欢楷书。另一名叫李小龙的小伙子开始只是羞涩地笑,但是一提到功夫,他就来了精神,表示晚上说什么也要去看演出。夏乐是这些人中汉语说得最好的,他学汉语已有6年,已经达到在喀麦隆众议院做同声传译的水平,但他仍谦虚地说自己说得还不够好,下个月他要到中国去留学,做进一步提高。
据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张笑贞介绍,自2007年正式挂牌以来,喀麦隆孔子学院取得了可喜成果。据初步估计,2009年下半年,将有3000多名喀麦隆人在孔子学院的教学点学习汉语。其中,雅温得第一大学高等师范学院约2000名新生全部选修汉语为第二外语,雅二大有200名研究生选修汉语,其国际关系学院有200多人选修汉语,155名雅温得第二大学附属商业学校的商科研究生选修汉语等等。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喀麦隆人有在校学生,也有在外交、法律、商务等领域工作的在职人员。孔子学院招生人数的逐渐增多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昭示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中国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为满足现有教学点的需求,在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的中喀教员很快会达到20人。但是,师资力量仍然是孔子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1月Maroua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孔子学院将派去4名教师,同时还会派5名教师到雅一大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一年级新生的必修课。师范院校的汉语专业教学平台有助于汉语教师培训的本土化,将为汉语在喀麦隆中小学的进一步扩大提供师资力量。
采访期间,记者经常会为我们深入当地人民生活、不遗余力推广中华文化的文化使者们深深感动。在尼日利亚,中国使馆文化处每年春节都会与阿布贾基础教育委员会搞一场大规模的活动,包括有10所学校参加的中文对话比赛、“中国印象”绘画比赛、手工作品展览、“我心目中的中国”作文竞赛、中国知识竞赛等。在尼日利亚阿布贾艺术委员会为中国艺术团举办的告别招待会上,当尼日利亚“首都之声合唱团”的演员们用中文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茉莉花》时,在场的人都发出了惊喜的呼声。据驻尼使馆文化参赞单宝祥和文化处工作人员姜萍萍介绍,这是一位驻尼中资机构的家属利用业余时间教的,曾在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演唱,亦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听着那字正腔圆的《茉莉花》,记者不禁想:我们中国文化在非洲,不也像那一朵朵洁白的茉莉花一样,芬芳美丽满枝桠了吗?(陈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