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讲述上海世博会芬兰馆的故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中国通”讲述上海世博会芬兰馆的故事
2009年10月21日 16:30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冰壶不是大家熟悉的冬季奥运会上比赛用的那个家伙,我们芬兰馆之所以取名叫‘冰壶’,是因为它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美丽故事。”坐在眼前的上海世博会芬兰馆副总代表溥明睿戴着金丝眼镜,一头金褐色的直发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一位来自北欧的小伙子。然而,坐在茶餐厅里,当溥明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自己时,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这还是个“中国通”啊,大家心里想。

  故事也就从这位“中国通”的求学讲起了。原来,溥明睿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读书时所学的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字,在人口只有530万的芬兰,这可算是一门绝对冷僻的专业,然而溥明睿却越读越有兴趣,对中国的历史、文学、民俗、文化,年轻的溥明睿无不涉及。因为成绩优秀,1998年溥明睿被选派至复旦大学继续进修汉语,没想到这一来就是10年。辗转于北京、上海各地的他,如今最爱吃的菜是咕咾肉,最喜欢的诗则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那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没想到,这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如今却与上海世博会芬兰馆联系在一起。去年5月,芬兰馆建筑设计征集比赛在芬兰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场比赛吸引了芬兰国内几乎所有设计大师的关注,最终收到参赛作品共计104件。10月6日,由赫尔辛基建筑设计工作室JKMM提交的方案最终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据说,展馆的设计灵感来自芬兰的自然风貌,而那种侧面圆弧形,顶上有凹陷的结构正是冰河时期芬兰一种特殊的地质地貌。有一天,设计师远足休假,在一个小岛上看到了这些史前遗迹,内心顿时被大自然的澄静所震撼,而当他仰望星空,又仿佛置身于宇宙的苍穹。于是,设计师将这一份激动幻化为设计的灵感,将海岛礁石、鱼鳞、碧波倒影、天空剪影和木头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重新诠释,以各种新的面貌呈现。如同大自然一样,芬兰馆仿佛为漫步其间的人们提供了一处宁静港湾,让大家得以脱离都市生活的喧嚣。

  在溥明睿看来,整个芬兰馆还体现了芬兰人的民族精神,那就是注重实用又不失美观。整个展馆洁白而轻盈。展馆四周,清风微醺,水波粼粼。慢慢走向这座展馆,其匠心独具的鳞式表面逐渐映入眼帘。一条平坦的桥通往展馆的入口,入口处的木质表面营造出富有魅力的遮荫效果。接着,游客就会看到冰壶广场。巍然耸立的内墙上覆盖着轻薄织物。围墙内,一段缓缓上行的斜坡带领游客走向展厅,展厅位于高处,环绕着中庭。从展示厅出来之后,顺着斜坡往下走便是出口,游客可以在此处购物、用餐。“整个参观路线的设计遵循一条原则,就是尽量减少上上下下的折腾,减少游客观展的不便,并尽一切可能将排队时间缩短,这是我们北欧人的生活哲学。”溥明睿笑着说。

  选定了满意的设计方案,接下来就要为这个大家伙起个中文名字,这却难倒了实用的芬兰人。显然,这种特殊地貌的芬兰原名不能引起中国游客的共鸣,而什么样的中文名字能展现设计理念和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呢。正在人们陷入困惑时,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中国古诗给了大家灵感,芬兰馆本身就是一个壶状结构,浑身又洁白透明,称之为“冰壶”,真是绝妙的比喻。更何况,“冰壶”代表纯洁与真诚,而这恰恰是芬兰馆想要向世人传达的核心价值。说到这里,“中国通”得意地问:“你说,我们的‘冰壶馆’是不是上海世博会上最具中国古典诗意的外国国家馆?”记者会心一笑。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